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说课稿1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12.3.1等腰三角形性质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般三角形和轴对称的知识,具有初步的推理证明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使学生学会分析、学会证明,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反映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的边角关系,并且是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的直观反映(三线合一)。它所倡导的“观察---发现---猜想---论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今后研究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也是论证两个角相等、两条线段相等、两条直线垂直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理解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
过程方法:通过实践、观察、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解决问题:通过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及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通过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根据教材内容的地位与作用及教学目标,因此我将把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探究和应用。由于对文字语言叙述的几何命题的证明要求严格且步骤繁琐,此时八年级学生还没有深刻的理解和熟练的掌握,因此我将把本节课的难点定为: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推理证明。)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探索和应用。
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推理证明。
二、教法设计:
教法设想:我采用探索发现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完成本节的教学,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提出猜想,推理论证等。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学法设计: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将从两个方面指导学生学习,一方面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另一方面,在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过程中,老师要巧妙引导,分散难点。这样做既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又能帮助他们探本求源,这样也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原则。
四、教学过程:
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围绕重点,突破难点,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设计我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首先向同学们出示精美的建筑物图片,并提出问题串:(1)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这些图片中有轴对称图形吗? (2)里面有等腰三角形吗?然后向学生介绍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以及边角等相关的概念,由于学生小学就已经接触过,所以学生很容易理解。再提出第三个问题:(3)a.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b.等腰三角形具备哪些性质呢?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我们这节课来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板书课题。
2、动手操作,大胆猜想:
①拿出课下制作的等腰三角形的纸片,它是轴对称图形吗?对称轴是谁?用你手中的纸片说明你的看法?②等腰三角形沿对称轴折叠后,你能得到哪些结论?(看谁得到的结论多)
③分组讨论。(看哪一组气氛最活跃,结论又对又多.)
然后小组代表发言,交流讨论结果。
④归纳:你能猜想得到等腰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你能用文字语言归纳一下吗?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得出性质1,2)
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设计意图:由学生自己动手折纸活动,根据等腰三角形轴对称性,大胆猜测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几何直观。教师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完善、归纳出性质1和性质2。培养了学生进行合情推理的能力。)
3、证明猜想,形成定理:
你能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吗?
对于这种几何命题的证明需要三大步骤:分析题设结论,画出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最后进行推理证明。这对于八年级学段的学生难度较大,为了突破难点,我决定设计以下三个阶梯问题:
(1)找出“性质1”的题设和结论,画出的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
(2)证明角和角相等有哪些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到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通过折叠等腰三角形纸片,你认为本题用什么方法证明∠B=∠C,写出证明过程。
问题1的设计使得学生顺利地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帮助学生顺利地写出已知和求证;
问题2提供给学生了解题思路,引导学生用旧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体现了数学的转化思想。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就是三角形的全等。
问题3的设计目的:因为辅助线的添加是本题中的又一难点,因此让学生对折等腰三角形纸片,使两腰重合,使学生在形成感性认识的同时,意识到要证明∠B=∠C,关键是将∠B和∠C放在两三角形中去,构造全等三角形,老师再及时设问:你认为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可以将∠B和∠C放在两个三角形中去呢?再次让学生思考,由于对知识的发生,发展有了充分的了解,学生探讨以后可能会得出以下三种方法:
(1)作顶角∠BAC的平分线,
(2)作底边BC的中线,
(3)作底边BC的高。以作顶角平分线为例,让一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完整的证明过程。以达到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的目的。其他两种证法,让学生课下证明。这样,学生就证明了性质1,同时由于△BAD≌△CAD,也很容易得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平分底边,并垂直于底边。用类似的方法还可以证明等腰三角形底边的中线平分顶角且垂直于底边,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平分顶角且平分底边,这也就证明了性质2。
(设计意图:教师精心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通过动手,观察,猜想,归纳,猜测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发展了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同时也让 ……此处隐藏11198个字……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真钻研教材,特制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知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推理过程
3会灵活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三 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现有的知识结构。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等腰三角形的两个性质即“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理解运用能力还较弱,因此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推理过程及会灵活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 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法是启发式教学法、动手操作法。
学生的学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法。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是根据“四步五环节”教学法从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教学的。
1 复习导入
通过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任意取一个点为圆心,适当的长为半径画弧,在所画的弧上任意取两个点顺次连接这三个点所得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的方法能确定是所画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这样导入可以让学生知道如何用尺规作图做一个等腰三角形,并引导他们回忆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腰、底边、顶角、底角的概念。
2探究新知
在同学们已经学习了轴对称的基础上通过对折剪纸观察猜想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样设计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了,又能更直观的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三条性质即:对称性、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引导学生写出推理过程,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理解与运用
为了让学生熟练的掌握等腰三角形的三个性质,我设计了一道相关证明题,让学生先自主探究不会的同学请教会做的给其讲解进行兵练兵,再找一名学生将解题过程板术黑板上,教师进行点评,以提高学生书写完整、简洁的解题过程的能力。
4强化巩固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2道求角度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由易到难的探究过程将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升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5小结
设计三个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回答出来,从而把本节课的知识系统化。以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本节课我采用观察法和动手操作法导入新课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顺利完成的预定的教学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说课稿7一、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之地位和作用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第九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课安排在《轴对称的认识》后,明确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轴对称的认识》的联系,起到知识的链接与开拓的作用。本课内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它是对三角形的性质的呈现。通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反映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的边角关系,并且是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的直观反映(三线合一)。它所倡导的“观察---发现---猜想---论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今后研究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材分析之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相关性质。熟练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等腰三角形内角以及边的计算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性质的探究活动和例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对等腰三角形的观察、试验、归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突出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在独立思考的同时能够认同他人。
3、教材分析之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和“三线合一”的性质。
(这两个性质对于平面几何中的计算,以及今后的证明尤为重要,故确定为重点)
难点:等腰三角形中关于底和腰,底角和顶角的计算问题。
(由于等腰三角形底和腰,底角和顶角性质特点很容易混淆,而且它们在用法和讨论上很有考究,只能练习实践中获取经验,故确定为难点。)
4、教材分析之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初一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教具直观教学法,联想发现教学法,设疑思考法,逐步渗透法和师生交际相结合的方法。
5、教材分析之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首先对于我们教师应该创造一种环境,引导学生从已知的、熟悉的知识入手,让学生自己不知不觉中运用旧知识的钥匙去打开新知识的大门,进入新知识的领域。本节课我将采用学生小组合作,实验操作,观察发现,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主动探究----主动总结---主动提高”。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感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他们“探究---发现---联想---概括”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①复习提问:向同学们出示几张精美的建筑物图片;
问题: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这些图片中有轴对称图形吗?
②引入新课:再次通过精美的建筑物图片,找出里面的等腰三角形。
问题: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③相关概念:定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边: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边.
角:等腰三角形中,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
2、探究问题
①动动手:让同学们做出一张等腰三角形的半透明的纸片,每个人的等腰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可以不一样,把纸片对折,让两腰重合在一起,你能发现什么现象?请你尽可能多的写出结论。
②得出结论: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观察、思考、交流、可能得到的结论: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B=∠C
(3)BD=CD,AD为底边上的中线
(4)∠ADB=∠ADC=90°,AD为底边上的高线
(5)∠BAD=∠CAD,AD为顶角平分线
3、重要性质
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简称“三线合一”)
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BC上
(1)如果∠BAD=∠CAD,那么AD⊥BC,BD=CD
(2)如果BD=CD,那么∠BAD=∠CAD,AD⊥BC
(3)如果AD⊥BC,那么∠BAD=∠CAD,BD=CD
(为了方便记忆可以说成“知一求二!”)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