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说课稿

时间:2025-11-05 13:01:28
一年级说课稿

一年级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年级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我说的这节课是花城版教材第一册第十三课歌曲《咏鹅》,本单元的歌曲是以吟唱古诗词,感受诗词韵律美的音乐,《咏鹅》这首歌曲是根据唐代诗人骆宾王七岁时写的名诗篇创作的歌曲,全曲为四二拍,歌曲为五声宫调式,旋律流畅,为规律的四句式结构。它描写了儿童眼中鹅的可爱形象,诗歌充满童趣,教材选择天真、活泼童趣,歌曲生动的体现出“鹅的生动形象”——悠闲自在。这首歌曲从学生兴趣学习的基础出发,利用孩子们喜爱动物的天性,培养和挖掘他们心灵中美好的情感。通过听、唱动物音乐丰富学生们情感世界。

2、说教学目标

①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歌曲“咏鹅”体会“鹅”的悠闲自在的形象,让学生体会古诗新唱的韵味。

②认知目标——学过学唱歌曲,运用柯达伊手势教学法视唱旋律节奏练习,从音乐的基本要素入手积累经验。

③能力目标——通过为歌曲学唱、创编律动动作,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的演唱及主动参与表演。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认读乐谱。

二、说教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唱游法:通过游戏更加能活跃课堂的气象,激发学生的学唱热情。

2、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引起学生的内心共鸣,从而用歌唱、动作等把它表现出来。

3、演示法:展示图片、课件、示范性范唱,使学生获得直观、具体、生动、真实的感性知识。

4、律动教学法:通过听觉、视觉和身体知觉去感受音乐。

5、柯达伊手势教学法:通过手势形象作用来提示学生发音,还可以通过手势变换及高低不同,帮助学生直观区别不同音高,形成正确的音准概念。

三、说学法

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动、好奇的特点及教材的内容,在学习中,我注意去引导和激励学生通过音乐游戏、律动、听唱、表演等一系列活动,使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及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

1、能够通过演唱及律动,让学生感受动“鹅”的音乐形象——悠闲自在。

2、听辨大、小提琴的音色。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

1、组织教学,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2、创设情境,节奏读词。

3、新歌教唱,旋律教学。

4、律动创编教学。

5、听辨大提琴、小提琴音色。

6、拓展延伸。

  一年级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中的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前后、左右与上下,这些内容都是空间图形的启蒙知识,也是学生在生活中辨认方向的基础知识。为了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教材借助“森林运动会”这一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学习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对实际情境的观察中,认识物体“前后”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能力目标】能用语言表达实际情境中物体间的“前后”关系。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探索精神,树立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物体的前后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语言描述。

【教学难点】体验前后的相对性。

三、说教法,说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运用多媒体介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森林运动会”这一场景,仿佛身临其境,便于学生充分地感知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

同时,《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而,我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他们采取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观察、描述、想象、合作交流中体验前后的含义,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探索的乐趣。

  四、教学流程

学习一个活动,最好的办法就是体验,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因而我在本节课中力求让学生在情境中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互动,在互动中发展。具体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1.老师自我介绍。

师:今天很高兴能与一( )班的同学一起学习,我先来做个自我介绍吧! 我是一年级7班和8班的数学王老师,我的前面是( )名可爱的同学们,我的后面是一块黑板。

2. 请同学介绍自己。

今天还有很多老师来听课,我们作为主人,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吧!

要求:介绍自己的时候说说与自己座位相邻的同学。

3.刚才大家都用到了两个字“前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前后”的知识。板书“前后”。

4.写完“前后”这两个字,我发现刚才我向大家介绍错了。我前面是黑板,我的后面才是同学们。这是怎么回事?

5.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6.根据学生的意见,与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小结:面对的是前面,背对的是后面。当面朝的方向改变了,前后也就变了。

7. 这节课,我们来进行一次小组比赛,老师将从纪律、发言、讨论展示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评价,表现好的小组每次向前跳一格,看看哪个组是今天的冠军组,你们有信心吗?

活动一:排队买票

1. 课前笑笑给王老师打了一个电话,说今天动物园举行一场动物运动会,她要去现场做采访报道。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着她观看现场直播吧!

2. 笑笑到了动物园门口,她要排队买票,买票的一共有几个人?

笑笑排第几?她前面有几个人?她后面有几个人?

3.一会儿淘气跑来了,他想排在笑笑这里买一张票,你们认为可以吗?(生:不可以)

4.可是淘气说他是百米赛跑的裁判,比赛马上开始了,他要赶紧进去,要不然来不及了,如果你是笑笑你会怎样做呢?

5.根据学生的意见,淘气排在笑笑的前面。笑笑的位置有变化吗?只有笑笑一个人的位置有变化吗?

6. 笑笑到底是怎么做的呢,笑笑想了想她是这样做的。笑笑的位置又有变化吗?你们猜一猜笑笑这样做是怎么想的。

师小结:如果让淘气站在自己的前面,不仅影响了自己的顺序,还影响了后面所有人的顺序。所以她选择让出自己的位置,自己站在最后,这样不仅不影响大家,还帮助了自己的朋友。掌声送给聪明、可爱的笑笑吧!

活动二:百米赛跑

1. ……此处隐藏15456个字……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法: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画一画,想一想,拨一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谜语导入:

猜谜导入课题认识各种不同类型的钟表。钟表的作用,初步纠正几点,在数学上叫做几时。其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二):新知导学,合作探究

1.认识钟面的组成。(活动一:画一画)

2.认读整时。(小明的一天,动脑筋,观察总结)

3.时间表示法,写出时刻。

认识钟面,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和空的表盘来自己动手画一画,主动探索性观察解决问题;整时是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活动二:拨一拨;活动三:找朋友。拨一拨是为了让学生动手操作,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时针和分针的区分;找朋友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又将课堂气氛推向了一个高潮。

(四):全课总结,拓展提高

1.钟面认识:12个数,分针,时针

2.认识整时

3.时刻的读写方法

把一节课所教的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固化和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体印象。

(五):达标检测当堂反馈

课件出示预设好的问题,握情况进行了解。对学生掌握不好的知识点,当堂纠错并讲解。

五:板书设计

认识钟表

一:认识钟面

认识钟表12个数

写作:7:00时针(短粗)

分针(细长)

二:认识整时分针指12,时针指几就几时。

六:课堂评价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看能否准确的掌握钟面,整时的读写法。设计课堂环节和检测试题来巩固知识

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课堂上注意观察学生的活动,看他们能否通过观察总结,倾听和理解别人的思路,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看学生能否主动积极参与,能否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否建立时间观念,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

文体资源:教科书、教参、其它教辅资料。

信息技术资源:多媒体、互联网资源

环境与工具:授课时教师用的钟表以及课前让学生们自己制作的钟表。

生成性资源:学生的疑问,老师的解答,师生互动推动了课程资源

八:教学得失

得: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画一画,拨一拨,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失:由于教师对学生自主探索的规范不够,虽然学生交流讨论,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观察,就急于和小组内同学去说,有的甚至在玩。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一年级说课稿 篇14

【教材分析】

《小猫吃鱼》是北师大版一年上册第三单元“加减法(一)”中的第4节。本课是在认识加减法的意义以及5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为了突破得数是0的减法这一难点,通过“小猫吃鱼”的故事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让学生体会、理解得数0的得出过程。

10以内的加减法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是小学数学计算的起始阶段。加减法的意义,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如何将抽象的概念转变成学生容易体会的事物,就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从生活经验出发,选取学生熟悉的、新颖的、感兴趣的内容为素材,把学习加减法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从中理解加减法运算的意义与应用价值。如:本课选取的就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故事素材。通过“小猫吃鱼”这一组动态的连续的故事情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并逐步引出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按故事的发展顺序编排情境,将知识与情节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在了解了每一个情节后,急于想了解故事发展情况。在学习中,孩子们也融入到故事里,在故事中去发现、去解决一连串的数学问题,从而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体会由多到少,由有到无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加减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喜欢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数学情境

1.多媒体课件出示“小猫吃鱼”图。

有一天,猫妈妈有事外出,她给小猫准备了丰盛的午餐,你们猜是什么?对了,是小猫最爱吃的鱼。(出第一幅图)数一数,猫妈妈给小猫准备了几条鱼呢?

师:猫妈妈给小猫留了3条鱼,你猜后来会怎么样呢?请你们认真看,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怎样变化的呢?课件出示“小猫吃鱼”片段2,3,4。

2.师:你能把这4幅图连起来,编成一个故事吗?把你编的故事讲给你的同桌听。

生同桌交流后教师指生交流。

二、建立数学模型:

1.师:在“小猫吃鱼”的故事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可以一幅图一幅图的提问题,也可以连在一起提问题)

生先自主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生可能问:小猫吃了一条鱼,还剩几条鱼?

小猫又吃了一条鱼,还剩几条鱼?

小猫再吃了一条鱼,还剩几条鱼?

以上一一在“小猫吃鱼”课件片段2,3,4上出示。

2.师:你们能解决这些问题吗?想一想,怎样列式?

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互相交流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师巡视,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算式中的每个数都表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有:

①3-1=2 3-2=1 3-3=0

②3-1=2 2-1=1 1-1=0

讲一讲每个算式的意思。

以3-3=0这个算式为例:小猫太喜欢吃鱼了,它把所有的鱼都吃了,它吃了几条?(3条)还剩几条?应该怎么列算式呢?(3-3)一条没剩用几表示?(0)3-3=0

为了进一步理解得0的过程,我设计了动手操作的环节—----摆小棒:

《一年级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