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案1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
学习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学习难点: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1、肥硕( ) 2、栖息( )
3、寥阔( ) 4、枯涸( )
5、清洌( ) 6、梦寐( )
(二)填空、简答。
1、本诗作者 ,四川万县人。现代 、 ,代表诗集 等。
2、为什么说诗歌所描绘的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答:
3、诗中刻画了哪几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试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
答:⑴ ⑵ ⑶
4、诗歌写出了秋天什么样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二、自主探究
1、找出你喜欢的诗句或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写出你的理解和大家分享。
2、“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你的疑惑,有疑问大家帮。比一比看谁提出的问题有价值。
(1)、
(2)、
(3)、
3、帮老师解疑惑
⑴ 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⑵ 诗中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中描绘了几幅画面?发挥想象,给你最喜爱一幅画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说明这样命名的理由。每幅画至少拟三个名字。
⑶ 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4、朗读,加深理解
有感情地朗读,并展开想象,在脑中描绘出那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让自己置身于其中。
三、 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第一个环节。选取三幅图景中你最喜欢的画面,结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2、第二个环节。请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
四、拓展延伸(走进来,一起收获成功的喜悦!)
1、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2)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一节诗,想像其中的意境,及其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把诗歌扩写成一个优美的散文片段。
五、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肥硕( ) 栖息( ) 寥阔( ) 枯涸( ) 清洌( ) 梦寐( )
2.《秋天》选自 ,作者何其芳,现代 、 。
3.全诗共三节,结构上很相似,请简单加以说明。
4.全诗描绘了三幅图,请分别加以概括。
第一幅图:
第二幅图:
第三幅图:
5.在第一幅图中,作者写了两个画面,一是 , 一是 。
6.体会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栖息:
⑵芦筵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轻轻:
7.诗中描写的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8.揣摩文意,注意句式,把下面这段话补写完整。
古人对牡丹和荔枝有过这样的评论:“花之艳为牡丹,然而不实;果之绝为荔枝,然花不艳。”话中贬大于褒,我很为它们鸣不平。如果我们用宽厚的态度去看待事物,应把古人的评论改为 。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由你的身旁绕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
流入了那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
我也随着海潮漂漾,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9.给全诗分三层,并简要概括层意:
第一层:( )
第二层:( )
第三层:( )
10.诗中的“无心”隐喻的是 。
11.“无心”的“我”和“无心”的“你”指的是什么?
12.影儿和小河彼此邂逅倒映,表现了什么?
13.“小河”最终归入无情的大海,暗喻了 。
14.本诗前半部分的感情是 ,后半部分的感情是 。
15.“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16.全诗借助什么物象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
17.诗中的比喻有什么好处?
(二)
红的、白的、蓝的……
它不是石子,
却能使滚滚波涛
在我们心中激起,
它不会飞,
却能把我们带到奥妙的寰宇。
它没有口,
却能让我听到,
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啊,它是什么?
是老师的粉笔,
——老师用智慧和心灵深情地把它浇铸。
18.给这首诗加一个标题: 。
19.本诗运用的两种修辞手法是 和 。
20.第一句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什么?
21.表达主题的句子是哪句?
22.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带到奥妙的寰宇:
听到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14.《秋天》答案
一、积累运用
(一)1.shuò 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2.qī 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3.liāo高远空旷。 4.hé 干涸,没有水了。 5. liè 水清。 6.mèi 睡梦。 ……此处隐藏9611个字……这奇妙的孵化过程,也应该了解一下。
(5)产卵后十五天左右,卵壳前端隐约看得见一对黑里透红的视觉器官的大圆点。从视觉点稍稍向上,恰好在圆柱体顶端,此刻显现出一个微型环状垫圈。这就是正在形成中的断裂线。不久,透过半透明的卵壳,可以看见里面那小动物身体的细小分节。再往后,就要加倍警觉,频频察看了,尤其是上午的时间里。
(6)好运气所偏爱的,是那些有耐心的人;它来报答我所付出的艰辛劳动。经过一种精妙绝伦的加工,微型垫圈已经变成一道强度甚低的条纹;就在这个时候,困在卵中的小生命额头一碰,卵盖便沿着自己的周边分离开去,被顶起来。随后落在一旁,其情状与注射剂细颈薄玻璃瓶的顶帽断落一样。蟋蟀从卵壳里出来,犹如从玩偶盒里弹出了个小怪物。
1、第二自然段中加点的“监视”在句子中的含义是什么?
2、第三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就语言特点上来看,此句属于何种说明?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第四自然段中加点的“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
4、从全文看主要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蟋蟀的出世的?请用文中的关键词语来回答。
5、本文除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之外你还能找到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一个例子,并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6、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法布尔告诫我们观察事物需要怎样的品质?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有这样的品质?
7、文中第一自然段中的“布封”你了解多少?请把他的情况写在下面。
答案18、绿色蝈蝈
学习过程
1、(1)gōu(2)梧(3)狩(4)xiāo(5)喑(6)mì(7)篡(8)zhōng(9)shǔn
2、(1)弱肉强食(2)隐隐约约(3)连续不断(4)惊慌失措
3、(1)句子: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野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作用:很生动地写出了蝈蝈在夜晚发出的细小的声音,也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2)句子:它们对这道菜吃地津津有味。作用:这样写显得亲切、自然,形象生动,把蝈蝈吃食的情景描绘
地活灵活现,很是吸引人。
4、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文中运用了描写性语言,将蝈蝈进行拟人化描写,写出了它的漂亮、可爱,透露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5、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6、略
7、略
8、略
9、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较突出特征。
达标检测
(一)D
(二)课内阅读
1、描写;外形特征;喜爱之情。2、蝉、很甜的水果、金龟子一类的昆虫、青草。3、不能去掉,因为这里是猜测“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没有什么科学的依据,带着它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4、告诉读者,知识来源于生活,只要你细心观察,勤于动脑,就会有新的发现,激发了人们的探索欲望。5、意思是说蝈蝈的打颚非常有力,钳子非常地锐利,很容易就把猎物的肚子划开;绝大多数的俘虏都会被它开膛破肚6、(1)拟人(2)设问(3)比喻7、从外表特征、生活习性、作者对它的态度等方面去回答即可。
(三)拓展阅读。
1、保持高度警觉,耐心,细致,不错过任何观察机会。2、打比方;生动说明(文艺性说明);生动地说明了母蟋蟀产卵的特点。3、不能,因为“大约”表示估计、推测,不确定,是个约数,去掉后说明就不准确了。4、时间顺序;如:“时至六约的第一个星期”“两天过后”“产卵后十五天左右”“不久”等。5、如①作比较:这情形和大家熟悉的白螽斯一样,只是操作速度比螽斯缓慢。可以了解两种不同昆虫的各自特征,夜对不够熟悉的蝈蝈加深了印象。
②列数字:每只母蟋蟀的一个产卵过程,大约产出五六百粒卵。准确地说明了母蟋蟀每次产卵的数量。6、耐心,警觉;如:观察母蟋蟀产卵的全过程就体现出他的耐心、警觉。7、布封,法国学者、作家,主要著作《自然史》。
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案6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神话文本的特点。
2.发现句子的特点,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表达方式的多样,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加丰富。
3.认读积累古诗,拓展运用。
【过程与方法】
结合课文中人物对话,对照课文进行练习,加深对神话文本特点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好习惯。
2.学习自主识字。
3.加强对古诗词的积累,丰富知识储备。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神话文本的特点。
难点
感受神话故事中句子的神奇。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花的名称。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自由读文中出现的三段话,想想这组对话的大概意思是什么?你懂得了什么?
2.指名朗读。说说获取了什么信息?
3.同桌、小组交流各自的发现。
4.联系自己平时阅读的情况,把好的读书经验向同学们介绍。
5.教师向学生推荐有关神话故事。
二、识字加油站
1.自由读词语。
2.同桌之间互相读。
3.指名读,读准生字的音。
4.齐读。
5.理解词语意思,积累并运用这些词语。
三、词句段运用
(一)说说下面的词语让你想到了哪些人物或故事。
1.自由读文中的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词语,集体正音。
3.再读词语,边读边思考这些成语的意思,并在小组里讲讲由这个词语你想到了哪些人物或故事。
4.全班交流。
5.总结:流传千古的成语中,能看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让我们把这些词语背下来,多日积月累些词语。
(二)读下面的句子,感受想象的神奇。
1.老师范读,领读。
2.学生齐读。
3.同桌交流、讨论这三个句子神奇的地方。
4.组内交流,然后各组推行代表在全班汇报。
5.学生代表汇报,师生评议。
6.指名谈谈从课外书中读到的感到神奇的句子。
四、日积月累
1.各自轻声读“日积月累”中的古诗,把其中的生字拼读正确,把诗句读通顺。
2.指名读——小组齐读——大声自由读。
3.品味古诗的意思,并且试着读出感情。
4.指名再读诗句,师生评议。
5.练习背诵,指句背诵。
6.鼓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诗句。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识字加油站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