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语文教案八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教学内容]
一、指一指你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
二、拍手:
上拍拍,下拍拍,
前拍拍,后拍拍,
你拍拍,我拍拍,
上、下、前、后认得准。
三、拓展应用,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指一指、说一说,坐在你前面的小朋友是,坐在后面的小朋友是。
再让学生转换位置后说一说,坐在你前面的小朋友是,坐在你后面的小朋友是。
2、“想想做做”第2题。
(1)按照指定的要求,学生独立摆一摆。
(2)小组内相互检查摆得对不对。
(3)小组采取互帮活动,把小朋友摆得不对的地方纠正过来。
3、“想想做做”第3、4、5题。
情境1:有几只小动物,看到小朋友能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也高兴地赶来了。(投影演示动物图)
小朋友,你能说说这些动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吗?
小组讨论后汇报。
情境2:小动物们为了答谢小朋友说出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想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它们家做客,想去的小朋友上来排排队。
上来排队的小朋友分别说一说,我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
情境3:(投影演示冰箱)
小朋友,你能根据冰箱里物品摆放的位置,用“上”和“下”说一句话吗?
情境4:最后,小动物们还邀请小朋友去看电视呢!(投影演示组合家庭影院)
你能用今天所学知识说一说它们的位置关系吗?
小组交流后汇报。
四、总结评价
1、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哪些本领?
先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
2、回家以后,把家里各种物品间的位置关系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总评]
认位置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能按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具体地讲,这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感悟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2、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描述物体所在位置,不但培?养了学生用上下、前后等词描述物体所在位置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
3、选用了观察、讨论、游戏等生动活泼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喜闻乐见中主动探索位置关系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能力培养。如小组同学相互检查摆得对不对;小组成员间开展互帮活动,把摆得不对的地方纠正过来等等。
语文教案 篇2教学目标: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重点:了解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教学难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爬山虎是怎么爬的。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大自然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是形形色色的。这节课我们就接着来认识爬山虎这种植物。继续学习《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
二、品读课文
(一)了解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
1、出示爬山虎叶子的图片,提问:这满墙的爬山虎,首先引起你注意的是爬山虎的哪个部分?你觉得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指名答。(预设:爬山虎的叶子很多,铺满了墙面。叶尖一顺朝下,没有重叠的。)
2、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生自读第二自然段。
3、交流:预设:
A色美:绿得那么新鲜。由“嫩红”到“嫩绿”再到“绿得新鲜”。
B形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缝隙。
从“新鲜”和“那么”体会出来的。“新鲜”就是说叶子水灵,鲜嫩;加上“那么”就说明叶子非常鲜嫩。从“均匀”体会到叶子分部得很匀称,叶子之间间隔一般大。看起来叶子很美。
从“一顺朝下”体会到叶子很美。叶子尖都朝着一个方向,非常有条理,看起来很美。
C动态美: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4、作者能够把叶子写的这么美,是与作者的一种好习惯分不开的,你知道是什么好习惯吗?(认真观察)
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二)过渡:课文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先写叶子呢?(预设:因为叶子靠爬山虎的脚才能够爬满墙。我们通常会从远处先看到爬山虎的叶子,走近才能看清爬山虎的脚。如没人回答则说:我们在这画一个问号,先来看看爬虎山的脚)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1、大家仔细阅读写爬山虎脚样子的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做上标记。板书
位置:长在茎上。
形状:像蜗牛的触角。
颜色:嫩红的。
2、佳句欣赏: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出示蜗牛触角的图片,感受爬山虎脚的细。
3、这一段的哪个词语可以看出作者进行认真仔细观察了呢?(注意)
4、过渡:那么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根据以下几方面小组合作学习: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B找出爬的动词,在底下画上标记。C演示爬的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小组汇报,指名一人到前面来演示爬的过程,其他同学跟着演示。师朗读给以提示。
板书:爬:触——巴——拉、贴(牢固)
师:把“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好吗?为什么?
预设:不好,因为脚的步子大,是交替着走的,而爬山虎不是。
师小结:爬山虎就是这样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地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出示爬山虎的脚和蛟龙爪子的图片
进一步感知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6、过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我们赶紧来看一看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指名读。
交流:(没触着墙 ……此处隐藏5313个字……不开的,他常常通宵达旦地读书,查资料,困极了,他就以书当枕,在实验室躺一会儿。因此,有人风趣地说:“怪不得爱迪生有那么多的知识,原来他在睡梦中也还要从书本里吸取营养哩。”
4、闻一多醉书: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5、华罗庚猜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6、侯宝林抄书: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7、张广厚吃书: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8、高尔基救书: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五、我们读书
这些名人在获取知识的时候,经历了这样多的磨难,但是他们靠着勤奋执着,最终成为人们敬仰的人,同学们对他们渴求知识的精神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那么在衣食无忧的今天,同学们自己的读书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1、学生谈自己平时读书情况。
2、调查学生读书方式
3、网上阅读利弊
21世纪的今天,有了一种更方便的阅读方式——网上阅读,那网上阅读是否真的很好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老师总结:网上阅读有利又有弊。的确如此,即便是人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更何况是网络那虚拟的空间呢?但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只要我们好好把握自己,严于律己,网上阅读将带给你一片广阔的新天地。
六、我思我问
1、我喜欢看什么书?
2、我平时看过什么书?
3、我看书时动笔作批注、写读书笔记吗?
4、对于图画阅读与文本阅读,我喜欢哪一个?
5、我的阅读目标是怎样的?
6、电子阅读有何利弊?
七、结束语
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先辈,把自己的经验写成文字,供后人借鉴。为了读书,韦编三绝;为了读书,匡衡“凿壁偷光”;为了读书,车胤“囊萤苦学”;为了读书,李密“牛角挂书”。是周朝图书馆的浩瀚书籍成就了老子的《道德经》,是“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让苏秦手握六国相印,是“读书破万卷”铸就了杜甫“诗圣”之名。书籍是获得教养的最主要途径。一个人的少年时代,是最佳的读书时光。我国历史上的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曾经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及时的把自己投入到书籍之中,才能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为即将展开的更加绚丽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教案 篇8【教学目标】
1、识记和理解:生字词,会读会写,能在句中理解包括注解的意思,能在课外迁移运用。记住散文文体特点,会辨认。背诵全文。理解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分析和欣赏:能借助想象,读懂春天图画,品味春天之美,美在哪里。把握作者的情感思路,理清课文脉络。顺利发表自己的欣赏结果。
3、情感和价值观:热爱自然,感受自然,效法自然,正确处理“自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字词、修辞、文体和课文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展开想象,感受春天之美、文字之美、情感之美,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欣赏评价春天之美,顺畅表达阅读的体会。
【教学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1、布置预习:查字典正音,搜集春诗,诵读课文两遍,理清课文思路。
2、导入:交流春诗,口头说说春天印象,说说《春》这一课写了一个怎样的春天。
3、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读,边用线段在句中画出课后的生字词,画出运用比喻的句子。等学生读完,教师纠错读音,朗读过程不打扰。
4、理清课文脉络,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课文写了三个部分,即盼春——绘春——赞春
5、反复诵读课文多遍,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要求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句子中具体标出语句中的重音和停连,教师要起示范作用。
6、布置作业:(1)抄写课后生字词和课下注释各两遍,边抄边记。(2)抄写运用比喻的句子各一遍,边抄边理解作用。(3)背诵课文1—4段。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检查作业,明确要求。
不符要求的,老师课后找他们谈话。
二、教读课文:
按“总—分—总”的顺序进行。
(一)初步感知课文:
1、思考完成课后练习一:本文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写了那几幅图画,你最喜欢哪一幅图画,说说你的理由。
2、思考完成课后练习二:说说自己朗读和默读后的体会,有什么韵味?是什么感觉?请举例说明。
3、课文的思路:暗示春天的脚步近了,——描绘五幅春景图,——三个比喻点明春天的特点。
(二)深入解读课文:
1、课文的开头:作者怎样盼春?运用反复和拟人,写出迫切渴望春天的心情。(解答完成练习四的第一题)
2、课文的主体:作者如何写小草、野花和春雨的?运用什么词语、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结合完成课后练习)
3、理解文末赞春的句子(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三),鼓励学生实现有创意的说出赞春的句子。
4、难点突破:课文的所有比喻句分别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具体语句分别谈一谈。 文中的 比喻句有这些……
5、小测1—4段默写。
(三)课堂背诵6—结束的语段,下节课默写。
三、课外作业:
1、老师发给学生春天的诗和散文,要求学生记诵,做摘抄。2、完成本课的校本作业。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