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说课稿

时间:2025-08-19 06:40:27
《回声》说课稿

《回声》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回声》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回声》说课稿1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三册教材《回声》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学情,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回声》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科学。这篇科普童话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物理现象—回声,本文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让读者不禁想起小时候躲在空屋子扯长了嗓音不停地大叫,然后就能听到回声。本课的主人公小青蛙,由自己的叫声引来了另一只“小青蛙”,还调皮地学他说话。在青蛙妈妈投石击水,用水波和声波相比的巧妙指点下,小青蛙才明白了回声的原理。本文是激发学生从小热爱科学,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极好教材,也是对学生进行词句训练,朗读训练的重要凭据。

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描绘了小河上一座美丽的石拱桥。第二自然段讲小青蛙在桥洞底下发现了回声。第三至五自然段将青蛙妈妈怎样让小青蛙懂得了什么是回声。第六自然段讲天真活泼的小青蛙在桥洞里欢快地叫着,它觉得回声很好玩。

本文在写作上有如下特点:深入浅出说明了一个科学知识。把学生难以理解的科学知识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成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减缓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低年级的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确定为: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难点: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认识6个生字,会写3个字,通读全文,并能有感情地朗读1、2自然段。识字、写字、课文的朗读也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

三、说学情

本课是二年级的语文课,涉及到的是自然当中一种普通物理现象,但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知识了解的不够多,听到回声的机会也比较少。多数学生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因此,课前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学生可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回声的认识。还可借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了解回声是怎么回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须用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初读课文,识记生字,会写三个生字,通读全文,品读课文1、2自然段,知道小青蛙在桥洞中发现回

声,并能有感情的朗读1、2自然段的教学任务。第二课时进行巩固复习生字,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了解回声是怎样形成的,指导书写生字等教学任务。下面我我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兴趣则源于好奇,为了使学生马上被吸引住,我是这样导入的: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听一听大自然的声音,并说一说自己听到了什么,由此引入回声,让学生知道回声是一种很奇妙的声音。既激发了孩子的兴趣,锻炼了说话能力,还让孩子初步认识了回声。

二)通读全文,对课文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充满趣味性的科普童话,我通过范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弄清生字读音。因为本课生字较少,在我以范读的基础之上再让孩子来把课文读通顺应该不是难事。所以在此处我大胆的设计了先读为文,再识字。学生以“接力赛”的形式读课文。这样读的同学会更认真地读,希望自己能把整篇课文读完不出错。听的同学也听得更认真,希望自己能指出别人的错误,抓住“接力棒”来读剩下的部分。这样就能更好、更快地完成把课文读通顺的目标。

三)多种形式,乐中认字。

识字教学仍是二年级教学的一个重点,字音识记过程中,我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准字音。字形识记教学中,我通过激发学生主动发现汉字特点,主动探究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住这些字。并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联系生活实际,逐

步学会自主识字,有效提高了识字能力。如:学习“圈”、“碰”两个字时,让学生边说边做动作,理解字义。学习“返”字时,我可以走到一位学生前和他握手,然后问:握完了手我要干什么?(师引导刚才老师这样走了过去,又走了回来就是返,你看它的偏旁是什么?)了解走之底的字和走路有关。学习“呱”时可以让学生学青蛙叫。

四)品读1、2自然段

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我让孩子们欣赏美丽的图画的同时通过填写“的字”短语帮助学生积累词组。如:根据图画填写( )的桥洞,( )的河水,( )的青蛙。第一自然段运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句,可以通过图画去理解这个句子。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语言训练点,指导孩子用好像说一个比喻句,为了降低难度,可以出示几组比喻句把本体,喻体分开,通过让学生连线的方式体会比喻句的特点,再让孩子自己说一句就会简单的多。第二自然段是朗读训练的重点,引导孩子体会小青蛙高兴的心情时,还要指导孩子读出小青蛙的快乐,可以引导孩子想着最开心的事,面带笑容的去读。想读好这一自然段还要注意“!”、“?”这两个标点符号,读出对美丽风景的感叹,小青蛙问话时的语气。

五)指导写字

写字也是本节课的一项重要目标,我选择把“纹、洞、影”三个字型相同的字放在一起指导书写。在观察中让孩子们发现它们的异同,发现书写的规律,掌握写字方法。然后再对重点笔画,部件进行细致指导,帮助学生把字写规范,写美观。

六、说板书

本节课重点是识字、写字,涉及的课文内容讲解较少,所以我把指导孩子书写的三个字做为板书,给孩子们示范,帮助孩子们写好字。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回声》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新纲要云南省实验教材《信息技术》三年级第一册第二单元第7课《爱的回声》,本课主要是曲线工具的用法,并将曲线分解为单弧曲线、双弧曲线、闭合曲线三种,用简洁、易懂的方式,讲解了曲线画法的基本要领。本课主要使用三种曲线进行绘画,还使用了椭圆、复制、粘贴及填充工具,这既是画图软件的基本组成部分,又是对椭圆、复制、粘贴、填充工具的补充和进一步深化。本节课是《画图》单元的难点。

2、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①学科整合。本课整合了美术、信息技术,通过学科的整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②讲练结合。三年级学生 ……此处隐藏21281个字……,说一说都读懂了什么?老师对重点句子进行朗读指导,达到有感情的朗读。新课标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让学生自主的选择朗读方式。为了避免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教,设计了一个这样环节,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教师适时点拨。接着实验演示,突破难点,研读4、5自然段。先让学生讨论青蛙妈妈是用什么方法让小青蛙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然后进行演示青蛙妈妈投石击水和小青蛙的叫声,让学生仔细观察,同桌互说水和声波的变化。用水波和声波相比的巧妙指点下,让学生明白回声的原理。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悟语言。了解回声的形成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采取了演示法,呈现学生面前的是一幅幅真实、直观的画面。让学生直观的感知回声形成的过程,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最后,带上头饰演读课文并进行拓展练习。

4、指导写字。

引导学生观察,说说都发现了什么?教师示范写字。学生描红,练习书写。教师巡视,鼓励写的好的和写的有进步的学生。并挑选学生写的字在实物投影上展示。

5、总结全文。

6、体验性作业。

《回声》说课稿13

《山谷回音真好听》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参加了这次骨干教师创新活动方案说课。我遵循新课标的理念,特别是以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幼儿,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精心组织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努力为幼儿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提供机会。使每个幼儿都具有信心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我说的是中班音乐活动《回 声》。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回声》选自吉的堡中班教材上学期。歌曲简洁、朴实,表现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曲短小精炼,由五个乐句构成一段体歌曲。

一、二、五乐句运用变化重复的手法,使旋律简单明快、流畅;三、四乐句旋律的完全重复以及力度与强弱对比,生动描绘了“回声”的音乐形象。

2. 教学目标

我根据活动目标的要求:中班幼儿年龄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采用直观教学法,结合幼儿的实际,确定本课目标为;

知识目标:在逐渐熟悉歌曲的过程中,进行有感情的演唱。 能力目标:体会音乐中强弱(fp)的不同效果。

情感目标:通过演唱、聆听,让幼儿感受大自然的美,亲近大自然,了解“回声”这一自然现象。

我根据音乐活动标准,幼儿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乐于表现音乐和根据幼儿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唱歌曲,体会音乐中强弱(fp)的不同效果是本课重点。 引导幼儿能强弱对比来表现回音,表现歌曲,是本活动难点。

4.教具:相关课件、一张厚白纸或纸箱等。

二.说教法

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各具特点的教学,我采用“情境教学法”与“电教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同时运用游戏感悟法、讨论创编法,既活跃了音乐课堂的气氛,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幼儿从多方面、多角度感知了音乐。在导入课堂时,我采用“直观教学法”,让幼儿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开始人与自然、幼儿与大山的对话。在演唱形式上,我设计成一呼一应的对唱形式,模仿山谷回音的效果。唤起幼儿临其境的感受也有利于幼儿表现歌曲力度的变化,运用中等速度,欢快地演唱。同时指导幼儿在表现歌曲力度的变化时,对比要鲜明但不能过分夸张。

三.说学法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通过信息的传递和转化,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过程。新课程标准强调了音乐教学中的师生和谐互动、生生合作互动,在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中,教学双向互动才会焕发活力。所以本节课引导幼儿用发现法、感悟法与实践创编法来学习,通过学法的指导让幼儿掌握音乐的学习方法,感悟音乐的美。

本节课教学主要分为五个环节:

1.情境导入

让幼儿排成一排,双手搭在前面幼儿的肩上,我进一步引导:小朋友,春天到了,让我们开着小火车去郊外踏青吧,听一听春天的郊外有哪些美妙的声音。随着我弹的琴声,边唱《火车开了》边律动,两遍以后回座位坐好。孩子们都显得兴奋而快乐。(播放春天动画。让幼儿说一说听到了哪些声音,幼儿纷纷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2.视听结合 、整体感知 让幼儿随着媒体画面,完整地欣赏《回声》使小朋友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对美丽而又稀奇的山谷有了深刻的印象。视听结合启发幼儿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

3.回声游戏

(1)、体验回声

先让幼儿用纸喇叭或纸箱体验回音,感受原声和产生回音后的不同效果。

(2)、回声游戏

让幼儿分组讨论了解这个有趣的自然现象,设计不同的情景去做回音游戏,(如:假设教室就是个大山谷,让两位幼儿站起来,用手做喇叭状,一个发出强音,一个用稍弱的声音模仿等)让幼儿感受回音,区别并掌握声音的强弱变化,从中感受大自然中回音的奇妙,从而唤起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幼儿通过做回音游戏,了解到回音有

时候不止是只有一声的,还会有两声以上的。

(3)、感受回音

让幼儿其他小朋友的表演,体会回音的特点。(播放课件)

4.学唱歌曲

(1)、为了激发孩子们学习新歌的兴趣和愿望,我先有感情地范唱一遍,引起幼儿对歌曲的喜爱,启发幼儿学习新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师生利用回音游戏学唱歌曲。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把有对比的乐句“12 34 │ 5─ │”和“i6 i6 │ 5─ │”模仿回音,弹琴带领 幼儿用“啊”音演唱,然后用一呼一应的形式练习全曲,主要将力度、旋律等的因素表现出来,并指出小朋友的不足,告诉他们改进的方法,让幼儿充分地掌握。

(3)、在熟悉旋律后,并能用强弱的对比,有感情地用柔和而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在此过程中,我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练习唱歌:齐唱、分组唱、分男女生唱、个人演唱等,在面对全体学生的音乐基础上,发展和张扬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演唱才能。

4. 歌曲创编、歌舞表演

美的旋律、美的歌词更需要美的舞姿。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与表现的欲望,鼓励学生分小组创编歌词与舞蹈动作。把回音现象延伸到课外,挖掘生活中的回音现象。音乐再次响起,让每位孩子都唱起来、跳起来,各尽其能、各得其乐、各有其获。整节课都让学生处于愉悦的氛围之中。

五、教学设计思想

本方案的设计,根据幼儿认知特点及天性、兴趣等,利用幼儿常玩的“开火车”游戏的形式导入活动,力求体现以幼儿为本的思想。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如何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是我们教学的关键,让多媒体架起师生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桥梁;着眼幼儿的主力发展,调动全体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幼儿的主动学习,合作意识,探究精神,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一节课能够通过老师的精心组织、设计与安排,使教学内容变得充实、活泼、生动,能够充分的调动起幼儿对学习的欲望,让每个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快乐地学习,这应是我今后努力和学习的方向。

《《回声》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