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汇总五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一 教材分析
(一) 课本的地位和作用
《山的那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篇一课文本课是初中语文课文学习的第一篇,需要贯彻课程标准“精神”要有个好的开头,让学生自主研究,合作学习。从小学刚进入初中,开始从幼稚走向成熟,对生活与人生要有个初步的定位。本单元都是体现作者对人生的憧憬 体验 思考。作者通过生活中的琐事,引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从而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本单元有现代诗, 小说,散文,而《山的那边》是一篇现代诗,重点是通过意象“山”(困难)和意象“海”(理想)之间的奋斗过程领悟出只有百折不饶的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的哲理。
(二)教学目标
本课是一篇讲读课文,需要教师深入讲解。充分根据本课的特点与学生的情况我会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等重点词语。(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完成)
2、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知识,如象征手法,比喻的修辞方法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
1、以自主学习为主,以辅导学习为辅,掌握课文内容、作者情感。
2、以精彩朗读带动对作者情感和语言的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因为本文是一篇浅显的现代诗歌,其重点在朗读和主旨的感悟上‘所以我的教学重难点这样安排
1、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2、“山”、“海”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明确诗歌的主旨,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象征意义,深入体会战胜困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比较浅显的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情感启迪”,“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观看一些实物图片,以增强感官的效果,因此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法 2、朗读指导法 3、诱导点拨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第一、让学生假想自己身处山区,时时刻刻都在渴望着大山之外的世界,各自叙述自身的情感变化。从而导出文中“我”在不停的追寻过程中的心态,使学生与文中“我”之间达到心灵的共鸣同时起到沟通桥梁的作用。
第二、让学生讲讲关于诗歌的特点及本诗的写作背景。有进一步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二)展示目标 自主学习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掌握诗歌的语言的特点,感知诗歌内容和情感,体会
本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从而激励学生为理想而奋斗。
因为阅读教学时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反复的阅。
首先让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音和停顿。
其次让学生分别精读,在精读的过程中进行正确的指导。
这样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与体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这一环节能让学生在评价朗读的同时想象意境,感知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三) 精讲点拨 突破重点
首先提出问题,在上一小节小结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有关作者内心情感的句子,并且用词语概括出来。即 山的那边是什么呢?(向往)
2、 哦,山那边是海吗?(疑惑)
3、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失望)
4、 妈妈那个海呢?(困惑)
5、 在山的那边,是海!(肯定,坚决的肯定)
这个环节要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的要求。
具体分析课本之中的富有内涵的字词句,进行深入讲解,掌握比喻与象征的写作手法。例如:
1、“铁青着脸” 拟人手法。失望、沮丧。因为“我”的心情不好,觉得山在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2、“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3、“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有活力。
这一环节鼓励学生自主、合作、研究。通过教师深入讲解,学生得到理解,进一步梳理作者在追寻“海”的过程内心情感 由向往疑惑希望 ,“海”具体又是什么,从“山”到“海”的曲折过程引出本文的写作意图即困难克服之后理想的实现。
(四) 巩固新课 课堂小结
1、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理解再次阅读本诗
2、通过本诗的学习,谈谈自己心中的“海”是什么?分享给大家。这样既可以了解学生的课堂收获,又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总结出,“山”,一个实际生活的境界,是要挣脱和超越的对象;“海”,一个想象性的世界,是追求和实现的目标。“山那边是海”把诗人的感悟转化成追求理想的过程。
从而延伸出,想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牢牢记住本诗中的“海”
四、说学法
整个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这样的学习方法以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到教学的实践中。
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
3、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说反思
本课的设计主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以及课本的题材方面的思考,诗的语言凝练而形象,特有的节奏韵律,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有因为诗歌隐忍含蓄的表达哲理,必须具体分析诗歌的字词句,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学与教的完美结合。
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在思维扩展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样深入讲解,对学生的课堂压力比较大,并且任务较多。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充分的思维休息的空间。 板书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这篇课文是整个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因此对今后的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实现新课改理念的开端,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 ……此处隐藏6047个字……虚无缥缈间。”虽然我们无缘目睹海市蜃楼,但同学们能充分发挥想象,用手中的笔再现“山市”,真是棒极了!!最后让我们回归文本,在朗读中体会“山市”的神奇、壮丽吧!
[说明]:此环节对学生活动给以大力的肯定和鼓励,并回归文本,从整体感知到局部的活动,最终又回到对整体的把握上,体会文言文的音乐美、语言美,想象大自然的神奇。
6.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把“山市”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说明]:通过讲故事使“山市”的成因及其变化过程更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培养想象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课题《要善于想象和联想》[板书],选自人教社版,高中一年级使用的语文新教材试验修订必修本第一册“写在、口语交际”部分第三单元第一课。说课内容共分三部分。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本课内容是运用想象和联想进行写作指导。关于想象和联想的内容,旧教材中没有单独编课,只是在单元训练中,配合单元练习作过简要的概述。新教材将写作单独编为一部分,更明确了写作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每个单元写作的指导目标更明确、更系统,而且循序渐进地培养了学生写作的能力。写作部分共分五个单元,本课在第三单元。前两个单元重在“培养学生感受生活和思考生活的意识”,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了解联想和想象的写作功能,开拓学生写作的思路,为下两个单元更好地“再现客观事物”“表现主观情意”作好铺垫。
根据新教学大纲和新教材说明对于写作教学的要求,根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我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学习和掌握想象和联想的思维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2、了解想象和联想的表达功能,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
教学的重点:指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开拓写作思路。这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所决定的。对于联想和想象,学生并不陌生,只是长期停留在感性认识,而对于它们的理论内涵却知之甚少,所以在想象和联想时不免有荒诞不合逻辑的现象。因此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把握想象和联想的特性。
按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写作指导训练为两课时。根据教材内容,联想和想象虽然有紧密的联系,但为了便于理解,可以先分后合。第一课时先研究想象的类型特点以及对开拓写作思路的作用,第二课时研究联想的方式方法及其在写作中的作用,然后点明联想和想象的关系及相互作用。这样可以使学生由点到面地掌握知识系统。
二、教法与学法
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主题的发展只有通过主体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因此我采用特性发散法,先通过多媒体投影创设情境进行想象,引导学生以发散思维认识想象的两种特性,并总结规律。然后运用想象的规律进行写作思路的训练。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变通性,培养他们多角度地认识问题的能力,为开拓写作思路奠定基础。
创新教育特别重视学习的思维过程,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操作获得知识。所以在本节教学中指导学生以观察法、想象法、讨论法等,学会多角度的思维,从而扩大思维范围,提高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发展创造力,优化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
三、教学程序
本节课教学共分六个步骤:
第一步,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先讲一个故事:一位记者为了搞调查,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提问:这是什么?机关干部的回答:“没经过研究不能解答你的问题。”大学生的回答:“只有傻瓜才回答你的问题呢!”中学生回答:“这是一个零。”最后记者向小学生提这个问题。孩子们纷纷抢着回答:是太阳,是月亮,是足球,是烧饼,是鸡蛋,是歌唱家的嘴……这位记者回来后感慨颇多,于是提笔写下文章的标题:人的想象力是怎样丧失的?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加上教育和社会观念的影响,人们的想象力在逐渐淡化甚至会完全丧失,这是非常可怕的。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由此可见,世界的发展是离不开联想和想象的。所以我们要善于想象和联想。 (以故事导入生动形象,目的是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入深思)
第二步,理解想象的含义和特性
这一步主要通过五个问题来突破教学难点
1、(示投影)通过观察一幅画让学生在3分钟内想象它和什么事物相似或近似,说出的越多越好。(这一问题引入创设情境阶段。用多媒体投影图片,形象直观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和兴趣。在想象的过程还可以提示学生变化角度去观察,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的意识。)
2、进一步让学生讨论是根据什么会想到这些形象的?
通过学生的讨论总结再造想象的含义和特点:再造想象是根据眼前的内容,再现出记忆表象中的与之相似的景象。它是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认识进行的想象。
(这是探寻规律阶段。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为运用想象开拓思路作好铺垫。)
3、投影示一篇短诗《儿时的船》,然后提问:这首诗作者是怎样调动想象来写作的?(这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再造想象在写作中的功用,以引入教学重点。)
4、用多媒体投影播放一段影片,在某一情节中暂停播放,然后让学生推想情节会怎样发展。(用这种手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从中感悟创造性想象的特征。另外选择动画片作为引导,是因为它的创造性非常显著,便于体会想象的特点。)
5、让学生同前一种想象比较其不同特点,总结“创造想象”的特征。
创造想象:不是记忆表象的简单重复,而是在现有的形象上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它是突破现实生活的限制,大胆地虚构,超越时空去想象。
(到此学生在形象的想象中总结了想象的特征规律,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
第三步,运用想象进行写作思维开拓训练
训练内容有两个
1、以投影示片段材料《O的断想》
请学生展开想象,会想到什么事物,又会悟出什么道理?
(这个训练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再造想象去开拓写作的思路,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在引导学生运用规律学以致用。)
2示投影材料《如果真有“时间隧道”》
让同学们想象会发生什么事。
(这是以创造想象开拓写作的思路的训练,也是再次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从而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第四步,课堂小结
强调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特征以及开拓写作思路的作用。并鼓励学生保持丰富的想象力,去创造无限的世界。(总结突出本课的教学要点,加深印象,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认知。)
第五步,布置课外阅读和练笔
1、阅读《语文读本》:《论想象力两篇》《美感与联想》
2、把课堂上想象的内容整理成文,写在周记上。
(设计这样两个作业,一是按新教材的要求课外阅读与课内教学互相配合,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二是将阅读和写作结合,学以致用,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