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水调歌头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水调歌头说课稿1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轼的一首咏月词--《水调歌头》,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 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水调歌头》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俗风情"中的一首词。 这首词可谓脍炙人口,前人评论说:自东坡咏月词一出,余词尽废。同样给予这首词很高的评价,
《水调歌头》是苏轼政治失意。怀念弟弟苏辙之作,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对于引导学生树立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具有重要意义。
2、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和这首词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疏通词的大意,体味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其中我将第1、2点确立为教学重点,第3点确立为教学难点。依据是诵读品味体悟是新课标关于诗词教学的要求,其次,初一学生人生经历和感知特点使得他们对于人生态度的理解相对困难。
二、 说教法
古语有云:教学相长也,可见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因此我采用引读法和点拨法作为本课的教法指导。
三、 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本课我采用诵读体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读说结合法作为本课的学法指导。
1、 诵读体悟法
这首词语言优美。感情真挚,需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细细品味。
2、自主合作探究法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志性的学习方式,这样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认识更加深刻全面。
3、 读说结合法
这样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渗透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 说教学设想
考虑到这首词的特点和学生的领悟能力,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一课时,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 说教学程序
(一) 课前准备
为了更好的辅助与促进教学,我在课前布置让学生搜集查询有关苏轼的生平资料及其名篇代表作。
(二) 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为:
同学们,请大家认真听老师读一段文字:有这样一个人,
他,才华盖世,贡献卓著。散文与韩、柳、比肩;诗与黄庭坚相齐;词与辛弃疾并举;书法、绘画也属开山之尊,在他所涉及的领域里,都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他,勤政爱民,造福苍生。历仕四朝,屡任地方官。所到之处兴修水利,赈济灾民。百姓拥戴,有口皆碑。并多次向朝庭进言,革故鼎新。显示了封建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雄才大略。
他,乐观豪迈,睿智旷达。政治上的失意令许多封建官僚深陷泥淖而无力自拔,发出英雄末路之叹,而苏轼则失意不失志,一曲"大江东去",千古绝唱唱到今,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情感魅力。
同学们说,他是谁,(苏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词《水调歌头》(板书标题作者)请大家把课本打开到第111页:
这里导语设置语言精练优美,富有人文气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作者简介
首先让同学们自由说出自己搜集到关于苏轼的一些情况,而后教师以课件的形式作补充和明确。具体如下:
明确: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故事典故;被贬黄州,躬耕于村东)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苏、韩柳、王安石、曾巩、欧阳修)眉州眉山人,作品有词集《东坡乐府》等。
生平简介:苏轼,22岁便中进士,入世做官后,因新旧党之争,先后被贬到杭州、密州、徐州、潮州做地方官,45岁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后来又相继被贬到惠州、琼州、儋州。所以苏轼在自题画像中说过: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另外,苏轼可谓是一位艺术天才,在诗、词、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造诣极高。
(四) 背景简介
对苏轼写作这首词的背景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这首词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被贬在密州做地方官,政治失意,而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经有七年没有见面了,这一年的中秋之夜,苏轼把酒望月,有所思,有所想,写下了这首词。
在介绍完写作背景之后,正式进入课文的学习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分为:读词、说词、品词、拓展迁移和总结全文五个部分。
(五) 读词
可播放背景音乐营造气氛
分为学生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几个环节,读的过程中教师强调朗读要求:正
确、流利有感情。教师范读时,力求读出感情以感染学生,范读如下: 《水调歌头》--苏轼
(六) 说词
(1) 首先,讲解小序
小序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写作时间和写作目的(板书)
(2) 说词大意 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之后分句说说这首词的大意,教师给出示范:
如说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先读出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在说大意是: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
并以课件的形式对这首词的大意进行展示明确:
(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
( 我欲乘风归去,)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
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像在人间! (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的洒在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 ……此处隐藏13549个字……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为古文单元,学生在学习本词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古文知识积累,本词又是五首诗词中的第四首,通过学习《赤壁》等三首诗词已经对诗歌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也为后来的诗词的鉴赏打下了基础。
另外,本词是自古以来中秋词中的上品,语言自然生动,学习难度不大,读来朗朗上口,不失为提高学生对于宋词兴趣的一个良好基点。此外,有别于苏轼词一贯的豪放风格,本词别有一番清新雅致的风味,品味本词有助于学生全面地了解苏轼的词风。同时,考虑到初中学生对于流行元素的爱好,而本词亦被融入多种流行元素如歌曲及影视等,可结合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比较本词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意义。
第三部分,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三维目标的要求以及前面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为以下几点:
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相关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2掌握几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如移情、情景交融等,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4充分发挥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对词情词境产生自己独到的见解或感悟。
5由此及彼,通过对本词的鉴赏学会鉴赏同类词的一般方法。
其中第2点和第5点是重点,第4点是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培养人的感悟理解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客观的文学常识,还要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去感受和理解。教师的主要作用不在于讲解而在于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能真正获得自己的独特感受。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预习加复习
2、视频加音频
3、讲授加讨论
4、朗读加写作
下面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第四部分,说教学过程
流行视窗,头脑风暴(5-8分钟)
导语:我们都知道,古代的诗词都是可以唱出来的,比如《诗经》就是古代的流行歌曲,只不过那些乐谱都没能保存下来,我们不能大饱耳福。但现代人也挺聪明,翻唱了很多古诗词,大家听过《水调歌头》的流行版吗?有人听过,但估计很少有人听过粤语版吧?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看看粤语版的水调歌头是个什么风味。
(用多媒体播放《秋香怒点唐伯虎》中以粤语歌唱《水调歌头》的视频片段)
大家都听懂了吗?没听懂不要紧,粤语对于咱们来说还是有点难度的,但至少应该看出这首词的中心词是哪一个了吧?对啦,是“月”,那么现在就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有关于“月”的诗词呢?让头脑风暴来得更猛烈一点吧!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5分钟)
同学们刚才回忆了许多有关于“月”的诗词,那么本词写的“月”与别人写的“月”有何不同呢?要知道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攻克字词这一关,大家既然已经作了课前预习,那么再花2分钟左右浏览一遍词文,并攻占这样几个领地:1)消灭生字词;2)找出本词的写作时间和背景。目标明确,行动快速!
(请2-3个学生分别回答,老师评价并补充总结)本文的生字词较少,要注意的是“胜”的读音及意思有别于我们通常的认知。很显然,本词是写在中秋之夜,而且是在怀念作者的弟弟子由,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对,小序,所以大家以后鉴赏诗词的时候可不要小看了小序的作用,它通常会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及缘由。(老师补充关于作者苏轼及其词风的相关介绍)
通过这两个部分,在引起学生兴趣的情况下完成了文学常识积累的任务,同时也为进一步赏析全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完成了教学目标的第1点。
3、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1)读出味道(6分钟)
☆ 既然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本词的写作背景,而本词的词意也不生涩,那么就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一种情感来朗读本词。
☆ 请两位同学示范朗读一下,并说说自己是以何种感情来读的;老师也朗读一遍,大家可以选择不同的情感,可以是怀念,可以是旷达,可以是感伤,也可以是其他,但必须能说出合理的缘由。
2)品出技巧(10分钟)
☆通过朗读,大家都对这首词融入了自己情感,应该也都爱上了它,那么,它是如何打动你的心的?除了情感的真情流露外,也需要一定的写作技巧,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品一品,请大家带着这样几个问题仔细阅读分析本词:
⊙上下阙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怎样联系起来的?
⊙词中的景物经历了怎样的转换过程?通过哪几个关键词转换的?有什么作用?
⊙景物的转换体现了词人情感怎样的变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或性格?
请大家分组讨论,4-5个人一组,每组任选一个问题讨论,请几个小组的代表发言,老师做指导性的归纳总结。总结中提到移情的用法以及情景交融的技巧,并由此归纳出鉴赏同类诗歌的一般技巧。
这一部分完成了教学目标的第2点和第5点,同时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背出水平(5分钟)
经过了情感的融入,又疏通了词意技巧,大家对这首传诵千古的名词还有什么理由不背下来呢?我们不仅要背,还要背出水平,我们不来死记硬背的那一套,咱们一起来学一学这首词的流行唱法。(播放《水调歌头》音频)完成教学目标第3点。
4、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10分钟)
大家读也读了,品也品了,背也背了,现在该写写了。当然,写也要写出特色。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复原某一场景或创设另一与之相关的场景写下来。换句话说,你把这首词看作一个完整的经历,像放电影似的在你脑海中过一遍,然后截取某个你非常感兴趣的片段写下来;也可以不直接写本词,比如你写被怀念的苏辙,等等,能体现本词的意境即可。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写出你自己的情感体会,能够与打问号苏轼产生思想碰撞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老师选取几篇范本念读,大家相互浏览观看)
这一部分完成教学目标的第4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5、课后演练场
1)《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代表词作,请大家课下搜集苏轼的其他代表诗词并背诵,每人至少2首;
2)在学习本词过程中,触动你心灵的情感体验在哪?写下你对本词最独特的情感体验,字数文体不限。
6、板书设计
上阙—望月(写景)
过渡—(转 、低 、照)移情
下阙—怀人(抒情)情景交融
第五部分,说效果分析
本节课我根据初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结合各种流行元素,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地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但由于学生具体情况的不可知以及实际课堂条件的限制,比如多媒体的运用及效果等等,可能与实际教学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关调整。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