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姑娘的信》教学反思12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秋姑娘的信》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秋姑娘的信》教学反思1作者:
《秋姑娘的信》是一篇充满童趣的文章。如果能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课件演示,把飘逸美丽的秋姑娘、排队南飞的大雁、地下冬眠的青蛙、可爱活泼的小松鼠、风中直立的小树及火红的枫叶等景象一一呈现,让学生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是事实上不能做到每节课实现电教化,那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走好阅读的第一步?说到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短暂,理解能力差,而且十分贪玩好动。不是你让他“探究性学习”,他就“探究性学习”,那如何在传统课堂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有效的进行阅读教学,达到“活学乐背”呢?我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先以看图激趣,学生在感受图画的色彩鲜艳时,让他们说说是什么季节吗?为什么?请他们按顺序说说图上都画了些什么?培养他们的说话能力。在学生看图说的同时随机出示词或词组进行生字教学,图文结合,使形象生动的图片与汉字联系起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图促读。当学生能熟练地认读这些词或词组后,我边演边范读,使课文的内容和感情给学生一个总的印象,接着让学生自由练读,同桌互读,小组比读,男女赛读(当然这其间要注意评价的内容和方式)。然后分角色表演,当然教师要注意当好“导演”的作用,指导学生练习提问题,能自己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解答。以演导思。如: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秋姑娘,动作可设计为“摘下片片枫叶”,其他学生练习提问。(如:秋姑娘你干吗?你要给谁写信?你的好朋友是谁?教师可引导秋天有哪些特征?)接着以演品读。把秋姑娘给好朋友的一封封的信进行动作展示,学生旁白,并适当进行有机组合表演,学生配音。在演中读,在读中演,喜欢哪一封信,就自己多读几遍。读熟了,找自己喜欢的伙伴,边演边读,注意要互相评一评谁做得最好。全班都来演一演,读一读,看谁最棒。使学生“活学乐背”,激发阅读兴趣。最后以演悟读,你读懂了什么?你觉的还可能是给谁写信?
片段展示:
……
师:谁愿意演大雁?(请了一个)
生:不对。
师:为什么?
生:大雁都是一队一队的(就请了七个)
师:大雁们,动身飞吧!小朋友们,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啊?大雁要注意听好了,要回答大家的问题哦!(“大雁”绕着教室一圈一圈的飞起来,学生的思维也活跃起来,对话多元化)
生1:大雁,你们要到哪里去?
“大雁”:我们要到南方去。
生2:大雁,你们为什么要到南方去?
“大雁”:冬天,这里的天气变冷了,我们要到暖和的南方去
生3:大雁,你们要飞多长时间啊?
“大雁”: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吧。
生4:大雁,你们会看见什么?
“大雁”:白云、飞机、村庄、田野、小河……
生5:大雁,你们遇到什么事?
“大雁”:暴风雨、飞机、猎人、饥饿……
……
师:大雁,秋姑娘在信里对你怎么说?
……
教后反思:
在执教《秋姑娘的信》时,本人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阅读基础,以演促读,以演质疑,以演导思,以演品读,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激发兴趣,亲身体验,感受阅读乐趣
《标准》关于1、2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只有让学生喜欢读书,主动的读书,才能谈创新提高。这就是在阅读目标方面强调的“情感态度”。在教学中,本人以挂图激趣,看图贴词,图文结合,在读通读顺的情况下,以演导读,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中亲身体验,“走进文本”,在演中质疑,读中导思,“感悟文本”,演后自读,拓展延伸,“走向生活”。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走好阅读教学的第一步。。
二、读通读顺,启发思考,引导提问理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阅读训练,他们直呼的技能还不熟练,识的字又很少,所以学习阅读困难极大,如何扶好非常关键。因此,在课堂伊始,事先扫除障碍,把比较生疏的字、词、句、难度大的长句等揭示出来,逐一指导练读,等这些难读的词语和句子读熟了,读顺了,学生再练读全文,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读通读顺。在阅读训练中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他们的抽象思维差、好奇爱动等特点,以演为线索,在演中导读,在演中质疑,边演边读,学会提问,学会思考,学会理解,在演、问、说中,紧紧抓住读书训练这条主线不放,让他们在读中感悟,又反过来以悟促读。
三、动身动脑,诵读悟情,提高阅读能力
40分钟时间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挺长的,如何让好动的孩子们上好阅读课?因此在后半节课时,我就是让学生站起来,动起来,说起来,读起来,在动作的配合下有节奏的读,学习有韵味的读,有感情的读,在琅琅的书声中,反复朗读成诵,在读中了解阅读乐趣,理解课文内容,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秋姑娘的信》教学反思2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阅读训练,他们直呼的技能还不熟练,识的字又很少,所以学习阅读困难极大,如何扶好非常关键。因此,在学习《秋姑娘的信》这篇课文时,我事先让学生扫除障碍,把比较生疏的字、词、句、难度大的长句等揭示出来,逐一指导练读,等这些难读的词语和句子读熟了,读顺了,学生再练读全文,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读通读顺。在阅读训练中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他们的抽象思维差、好奇爱动等特点,以演为线索,在演中导读,在演中质疑,边演边读,学会提问,学会思考,学会理解,在演、问、说中,紧紧抓住读书训练这条主线不放,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40分钟时间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挺长的,如何让好动的孩子们上好阅读课?因此在后半节课时,我就是让学生站起来,动起来,说起来,读起来,在动作的配合下有节奏的读,学习有韵味的读,有感情的读,在琅琅的书声中,反复朗读成诵,在读中了解阅读乐趣,理解课文内容,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秋姑娘的信》教学反思3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老师先给大家看个字漂亮的字儿。(贴字:秋)(枫叶模板)看到这个字儿,你想到了哪些词儿呢?
生:秋老虎。
生:秋收冬藏。
生:春夏秋冬。
……
师:(赞扬地)小朋友积累的词真多!你的小脑袋里又出现了什么样儿的画面呢?
生:到处是金黄色的。
生:我好像看到金色的海洋。
生:秋天是个果实累累的季节。
生:秋天,树上的叶子满天飞舞呢!
……
师:刚才有个 ……此处隐藏8647个字……的心情读出来,你会吗?”“秋姑娘还会给谁写信呢?写些什么?”想象说话。
3、采集落叶,制作书签,在活动中切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采集落叶,小组讨论交流落叶的形状和颜色。
《秋姑娘的信》教学反思10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初读是打好基础的关键阶段。必须做到下有保底,即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过好初读关,否则即使开讲效果也是不好的。《秋姑娘的信》这篇课文一共有7个自然段,相对来说自然段比较多,为了保证初读的效果,所以课前我布置了学生进行预习,以减轻课堂负担。教学时,我通过教师的范读、也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由读,进而从字到词,从词到句,反复读课文,真正做好了初读关。
现在的孩子身上变现出的不少自私自利的一面,很少会自觉的去关怀别人、关心朋友。课文中短短的四封信却是充满了浓浓的对朋友的关心。教学中,我力求能把秋姑娘的这份关怀体贴带给学生。在写给“大雁”的信中,秋姑娘让它们路上多加小心。我就让学生想象:秋姑娘让它们小心什么呢?一只只小手很快举起来了“让它们当心猎人。”“让它们小心别掉队了。”“让它们小心其他猎物的袭击。”……我乘机引导:是呀,这一路上路途那么遥远,真的得“多加小心”!(读好词)大雁们还不知道要碰到多少危险呢,真得“多加小心”(深情地读好词)!秋姑娘对大雁们可真是——关心!学生很自然的就接下了老师的话。
此时让学生来读好这封信,他们已是有感而发了。当我让孩子们进一步看图,看着那一群收到了秋姑娘的信后排得整整齐齐的大雁再来齐读信时,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秋姑娘对大雁的那份关怀似乎也流淌到了学生心田。再到下面的的三封信中,秋姑娘让青蛙盖好被子“别着凉生病”,让贪玩的小松鼠快“准备好充足的食物”,让山村孩子别忘了给小树裹上“冬衣”,这里有着妈妈对孩子般的关怀,劝导,细心。“你能读出秋姑娘对青蛙的关心吗?”“看来秋姑娘对小松鼠也是很关心的,你能读好这封信吗?”“多么细心的秋姑娘啊,经她一提醒,山村孩子赶紧行动起来了,这下小树不会冻着了,谁来读好这封信?”孩子们在一次次地朗读中,似乎在沐浴一次又一次情感地洗礼,秋姑娘对好朋友深深地关怀被学生的朗读带到了我们面前。
《秋姑娘的信》教学反思11《秋姑娘的信》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的课文,是一篇图文并茂、充满童趣和蕴含自然常识的课文。讲的是秋姑娘给大雁、青蛙、松鼠和山村孩子写信,展现了一幅大雁南飞、青蛙冬眠、松鼠储食、小树穿“冬衣”的秋景图。同时使人感到秋姑娘对大雁、青蛙、松鼠、小树的关怀和体贴,由此让学生了解秋去冬来的季节变化特点,知道自然界动物和植物过冬的情形。激励学生关爱自然,关爱伙伴,珍惜友谊的情感。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和正确认读书写生字是他们在知识能力方面达到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我把读和写当作重点,目的是想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真正领悟课文的语言美,但在上课过程中,很多教学过程的生成还是存在了许多不足。
以下是我在认真反思自己上课后的深刻剖析:
一、阅读教学,让孩子有法可循
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阅读训练,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我采用了范读,帮孩子找到关键词等方法训练学生。一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但是阅读理解能力较弱,当孩子一遍遍地读了之后,还找不到感觉,此时教师的范读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一遍遍地问孩子:“这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啊?”让孩子“请你用这样的语气来读一读”。这些要求,其实对于孩子来说还是茫然的,朗读时需要技巧的,因此,教会孩子抓住重点词,才是真正的给孩子授之以渔。我这节课上,一开始出示一句话:“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在孩子读了两遍,感觉到没有读出味道时,我就直接问学生:“想不想听老师读一下?”并且教会学生两个小秘诀:这个小短竖告诉我们这里要稍稍停顿。有了这个问号我们读到最后就要往上扬。这两个小秘诀一教,再听老师一范读,学生立马就觉得有法可循,再指名读的时候,孩子就读得有声有色了。
二、教师的评价语言要丰富
一直觉得课堂上自己的评价语言很匮乏,用得最多的词语是“好”“你真棒”“你想得真周到”“读得真好”……而这些词语根本就达不到启迪孩子情感的效果。幸而,在上课之前,听前辈们在评课的时候,说了这么一句话:“教师的评价语言,不仅要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还要能够启发孩子的思考,引导孩子的正确的思路。”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我特地预设了一些可以用到的评价语言,比如:我问学生秋姑娘在信中会让大雁他们小心什么呢?学生说了一些以后,我给于孩子的评价是:小朋友为大雁想得真多呀!你们和秋姑娘一样都在为大雁担心!你们也是会关心人的小朋友。这样,就把文章的主旨也一下子带给了学生。
但是,教师的评价语言需要教师的积累和教学功底,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是需要多积累,多思考。
三、结合内容适时地进行品德教育
让孩子进行说话训练的时候,我联系生活实际,告诉孩子可以给自己关心的人写信,引导学生学习关心自己的朋友和亲人,“你想关心关心你的朋友和亲人吗?你想告诉他们什么?”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去关心自己的同学、老师、亲人……这样把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熏陶悄然融入了说话写话的训练之中。
《秋姑娘的信》教学反思12在执教《秋姑娘的信》时,本人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阅读基础,以演促读,以演质疑,以演导思,以演品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激发兴趣,亲身体验,感受阅读乐趣
新课标关于1、2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只有让学生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才能谈创新提高,这就是在阅读目标方面强调的“情感态度”。在教学中,本人以挂图激趣,看图贴词,图文结合,在读通读顺的情况下,以演导读,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中亲身体验,“走进文本”;在演中质疑,读中导思,“感悟文本”;在演后自读,拓展延伸,“走向生活”。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走好阅读教学的第一步。
二、读通读顺,启发思考,引导提问理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阅读训练,他们直呼的技能还不熟练,识的字又很少,所以学习阅读困难极大,如何扶好非常关键。因此,在课堂伊始,事先扫除障碍,把比较生疏的字、词、句、难度大的长句等揭示出来,逐一指导练读,等这些难读的词语和句子读熟了、读顺了,学生再练读全文,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读通读顺。在阅读训练中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他们的抽象思维差、好奇爱动等特点,以演为线索,在演中导读,在演中质疑,边演边读,学会提问,学会思考,学会理解,在演、问、说中,紧紧抓住读书训练这条主线不放,让他们在读中感悟,又反过来以悟促读。
三、动身动脑,诵读悟情,提高阅读能力
40分钟的时间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挺长的,如何让好动的孩子们上好阅读课?因此在后半节课时,我就是让学生站起来,动起来,说起来,读起来,在动作的配合下有节奏地读,学习有韵味地读,有感情地读,在琅琅的书声中,反复朗读成诵,在读中了解阅读乐趣,理解课文内容,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