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兵》教学反思

时间:2025-11-11 13:01:29
《菩萨兵》教学反思

《菩萨兵》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菩萨兵》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菩萨兵》教学反思1

教学片断一:

(过渡)师:这时候,翻译提出去找他们。可结果呢?

学生齐读翻译的话。

理解“乌云”。师:这里的乌云,真的是指天上的乌云吗?(出示第一自然段,引导前后联系理解。)

生:不是天上的乌云,是指反动军队。

引导结合生活实际,想象说话。师:你在电视里、电影里看到过反动军队是怎样糟蹋老百姓的吗?

生1:他们对百姓想杀就杀,根本不把百姓当人看。

生2:反动军队把老百姓的家都烧了,使百姓无家可归。

生3:他们看到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就抢,甚至连一只老母鸡都不放过。

师:是呀,反动军队不把百姓当人看,对他们实施了“杀、烧、抢、掠”(板书),藏胞见了他们,能不闻风丧胆吗?

教学片断二:

教学课文的最后一部分。

1、师:看图上,这群悄悄回来的藏胞,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老奶奶,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一个可爱的小孩子……你看到这干干净净的院子,这平平展展的土地,你会对身边的家人说些什么?或对朱德、红军说些什么?用一、二句话写下来。

2、学生写话。

交流。教师采用记者采访的形式进行。

师:请问这位藏胞的小伙子,你当时看到红军为你们做了这么多事,你说了什么?

生1:红军同志,你看我长得还算结实吧,求你们让我也参加你们的队伍,让我也能为百姓做点事吧!

师:你是藏胞的小朋友吧,你又说了什么?

生2:红军叔叔,你们为我们做了那么多的事,就像是我的亲人,我谢谢你们。

师:藏胞的老爷爷在哪里?哦,是你,你想说点什么吗?

生3:红军同志,我老汉活了这么大年纪了,还没看见过像菩萨一样的兵哪!朱德同志,我老汉向您跪下了!谢谢你们哪!

教室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体现“全面”与“综合”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一个新理念。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实践证明,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确是一条可行之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学说作为一种理论支撑,也为生活化教学的探索注入了活力。在以上两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在教学时,把教育和生活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潜力得到发展。那么语文生活化教学实践的重要性在哪?我觉得可以结合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探讨。

《菩萨兵》教学反思2

《菩萨兵》这篇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军受民的一个感人故事。朱德总司令带领的红军以菩萨一样的心肠为藏民着想。替藏春耕,以实际的爱民行动赢得了藏胞的信赖与欢迎。

《长征》已经成为世界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不管从哪个角度说,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历史,也不能让学生忘记那段历史。上这课之前,我认为“长征”的事,学生们可能并不陌生,因为这方面的电视剧、电影、书等还是非常多的。开始上课时,我问学生: “菩萨兵”指的是谁?有的说是指朱总司令,有的说指朱总司令这支队伍。我接着问:“朱德是谁?,哪位同学了解他的事迹?”全班没有一个同学回答。沉默了一会儿,有个同学举手,我很高兴地请他回答。但没想到,他却向我提问:“老师,朱德是李云龙吗?”朱德怎么是李云龙?我一下子愣住了。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他接着说:“我看课本的插图,这个骑马的就很像李云龙。”天啊,这可太出乎我的意料了,我原来想学生对“长征”可能有些陌生,现在岂止是陌生,简直是一无所知了。看来,了解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了解了孩子的实际情况,再把文章的本质呈现与学生,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之前所要研究的。要不,就不算认真备课了。

不过,这篇幅课文也是苏教版首次将“长征”引到教材,旨在引领学生读长征,研究着长征。那么,就让我用这一课引领学生今后好好读读长征方面的书吧,我想:只要学生能主动去读了,长征以及长征中的人物就不会那么抽象了!

《菩萨兵》教学反思3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段经历,这段经历写的不是你死我活、硝烟弥漫的军事斗争,而是写红军与反动军队的民心之争,故事生动感人。在还没有上《菩萨兵》这课前,我真有点儿担心,因为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已与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孩子们会喜欢这样的课文吗?为了上好这课,我大量地查阅了相关资料。在教学时,我主要注意了以下几点的教学:

一、注意背景资料的补充

在第一课时时,我给学生补充了些有关中国红军长征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为什么红军会到藏民居住地区去,以及他们长征途中是如何的艰辛。这能帮助学生对“红军”的形象有个大致的把握,也为学生理解红军与藏帮之间之所以能建立这种“鱼水情”做下铺垫。

二、注意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

在这篇课文中,朱德总司令的话语是教学的重点,我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抓住令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自己说说体会,充分发挥学生的本体性。而他说的“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这句话更是重中之重。只要能理解这句话,为什么藏胞称红军为“菩萨兵”这一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补充藏民的生活信仰

藏民大多数是信佛的,菩萨在佛教中是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所以菩萨在藏民心中有着很神圣的地位,藏民把红军比作他们最崇敬的人,这是对红军最高的评价。补充了这些内容,学生理解藏胞称红军为“菩萨兵”更会水到渠成。

四、与现实相联系

我将红军这种一心为民的形象与当代最可爱的人——中国解放军联系在一起,这更是与“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这句话相呼应。

这节课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红军为民着想的这条主线的体现得不是很明晰,我太注重点的把握了,从而忽视了整体性的东西。

二、对学生的一些回答缺乏评价性的语文。

三、作业设计不周详。我的有个作业是:秋天收割时,藏族同胞想表达对红军的感激之情,让学生代他们写信。但在做这个作业之前应该教学时有所铺垫,比如可以让学生们说说当藏胞看到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的院子和整治得平平整整的土地时会对红军说些什么,这样学生写起来就会比较顺手了。

四、板书设计应更清晰明了,能起到引领全文的作用。

《菩萨兵》教学反思4

一个教师文化程度的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不同,对一些事物理解的不同,都会给解读课文带来巨大的影响,最终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 ……此处隐藏5490个字……于探究,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使学生学得愉快,学有收获。

具体体现在:

1、以演代讲。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喜欢的演一演的形式,让学生来演一演藏民当时的所想所言,深切地体会当时藏民们的心理、神态、语言,不知不觉化解了“菩萨兵”这一难点。特别“你们是菩萨派来的吧”这一句符合人物特点的话,虽见平常,却可见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之深。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想像,把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与诠释,通过表演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如请学生演一演藏民见到红军会怎么做,怎么说,这就需要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从多个不同的侧面去思考,拓展思维的空间。在学生独具匠心的表演中,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尝试合作学习。学生的个体学习是基础,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合作学习可以发挥课堂教学的群体功效,为学生成功学习提供帮助。在让学生演一演时,让学生四人小组分角色试着演,既发挥了集体的功效,又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让一部分不善表现自己,或胆怯的学生也得到训练。

3、引导学生参与评价,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表演之后,让学生评一评演得怎么样,在评的过程中再一次引导学生感悟了课文,进一步探究学习,把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次。在愉快的评议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及感悟文本的能力。

《菩萨兵》教学反思13

《菩萨兵》这篇文章纪录的是红军长征途中路经藏民居住地区发生的事情,结合学生上节课所提出的疑问,在本课教学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抓住头尾进行比较

授课时,我抓住藏民们对红军两中截然不同的反映展开,在第二课时的开头这样设计到(先出示课文后面的插图):“同学们,好好观察一下这幅图上人物的表情与动作,你看懂了什么?”学生看着图上人物的表情与动作很容易便能描述出当时画面上的人物十分的高兴。我趁势把他们引回到文字中:“请你们快速读课文,说说课文哪些地方描写的是图上的情景?”学生很容易便找到了是8、9两个自然段。并围绕藏民们说的话:“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与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进行比较,并提问:“红军部队刚到藏民居住地时,藏胞们都早早躲进了深山,不敢露面。怎么到后来的转变竟是如此之大呢?”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吃尽、苦头、一听说、就”来体会反动军队给藏民们带来的伤害,并让他们想像反动军队是怎么伤害他们的由此,我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文章开头与结尾的对比上,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文章结构上的前后呼应,也为学生真正进入文章做好了铺垫。

二、感受朱德为藏民急之所急

其中,朱德总司令也是文章的关键人物,在二年级时学生已对朱德有了了解,在本课教学时也比较自然顺畅,从第一自然段中的“急坏”二字来展开分析朱德当时的心情,并让学生去文2到7自然段中找找朱德在急些什么呢?学生能从朱德的话中找到他所着急的事,为什么朱德总司令会如此着急呢?学生能联系文中的语句结合自己理解到的来谈,趁势我便问学生从中你感受到朱德是个怎样的人?(学生说到:为人着想、善良)但光着急也不行,还得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又让学生去找朱德面对藏民们不出山的反映,又是怎么做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自己用心地读书自然能找到答案的。当学生在理解“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这句时很费时费力,学生只能从表面理解是一般的麦种的成长,而联想不到朱德及红军们的爱民之心在藏民心中生根,这问题有一定的深度,面对全班冥思苦想的眼神,我得重新设计问法:“你觉得红军对藏民们怎样?藏民们知道后会怎样?把朱德及红军们的关爱比做种子在藏民们心中牢牢记住。”就这样一点一点的凑齐来理解。并从文中的语句中来体会这支军队不同于反对军队,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切,从藏民们最后的反映中去感受,再让学生自己揭开疑问“为什么称他们是菩萨兵呢?”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与课堂上学生的反映,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研读文本的重要性,一幅小小的插图便可以是个极好的切入口,而利用好开头与结尾的反差更是抓住了要害。当问题能提在节骨眼上的时候,对于一种答案多种问法,能灵活变通,会使得学生的学习就变轻松了许多,课堂的效率也便提高了许多。这也是我以后的教学所要注意及努力的。

《菩萨兵》教学反思14

这篇课文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对这段历史知之甚少,更谈不上深入理解。因此,课前,我让孩子去查找了许多相关资料,了解这段历史。特别是,第一课时,我让孩子们畅谈自己的了解,给学生创造一个课堂氛围,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课的语言文字。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学生在了解时代背景的情况下去理解“乌云遮住了眼睛”的深层含义。对“种子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的两层含义,以及“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的理解也比较快。

原本我以为这节课会很枯燥,没想到,课堂上也擦出了“火花”,当一个孩子谈到“乌云遮住了眼睛”这句话,“乌云”就是天上的乌云,特别黑,让藏胞看不清楚时,立即有许多孩子举起手,反对他的意见,并谈出了自己的理解。让我觉得很欣慰。

《菩萨兵》教学反思15

叶圣陶先生把“朗读”称之为“美读”,也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因为“优秀作品最动人的因素往往是语言的语气和语调”,只有准确地再现作者的语气语调,“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学生才能“耳醉其音,心醉其情”,进入文本语言鉴赏的殿堂,达到“文若已出”的境界,我在指导朗读上做了一些尝试。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菩萨兵》一文中人物语言的描写真挚朴实,可以结合背景知识,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潜心体会人物的情感,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悟,促进阅读。

文中人物语言的语气词使用特别能表现人物的情感,如“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能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唉,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那些藏胞一见到我们就跑,真糊涂哇!”“现在已是春耕的时候了,节气不饶人哪,得赶紧帮助藏胞把地抢种上。”等等。在学生的阅读交流时,抓住这一特点,指导学生从中感悟体会、朗读表达,以收到“文以辞发、声以情显”的效果。指导孩子们针对课文内容提问,指导他们在矛盾中发现疑问,在标点中找到疑问。因此孩子们会提出1、藏民的生活和红军无关,为什么朱德很着急?2、书上说的“糟蹋怕了”,这里的“糟蹋”指的是什么?3.“开花、结果……”后面的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4、为什么说朱德是菩萨司令,红军是菩萨兵?

针对问题,学生读书,第一段中补充背景资料,抓住“急”来读,怎么急?为什么急?学生自读2-5段,明白急的两个原因,一、山上受不了。质疑:受不了什么?生会想到一没有粮食、二生病没有办法治、三有野兽、四山上寒冷……学生在猜测中明白了朱德的当心,与人物进行了心灵的沟通。二、耕地没人种。指导学生读书,通过“节气不饶人”理解春耕的重要。当学生联系自己看电视和看书了解的知识,知道了国民党反动势力对藏民的欺侮,有联系感激的流泪,提出疑问,为什么他们敢回来?学生在阅读7、8段中了解了原由,最后感情自然提升到流泪说着“……菩萨一样的兵……”。

《《菩萨兵》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