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后感

时间:2025-09-14 13:01:41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20篇)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20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

翻开《瓦尔登湖》,自己就像一个路人,站在这里,远远地望着那儿,却不敢贸然上前。

远远地看见,梭罗在农户家里呆上两三个小时,出来时满脸的喜悦,拿着野苹果吃着,好像赢得了什么。他直直地向我走来,我仿佛能听到他的声音:“我耕耘了那片土地,在某种程度上同时也耕耘了他的心田。尝够了乐趣后,我就扬长而去,让他继续耕耘下去。”哦,原来梭罗将与农民闲谈作为一种乐趣。难道每天与农民聊聊天,就会快乐吗?这在我看来简直就像无所事事。

镜头切换,这次,我听见了大段大段的思考。“我该怎样生活啊!”这是哲学家心中的声音,他搬至湖边,一人独处,远离繁华,他试图将自己的心静下来。他只想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其他一切从简。我不解,我和很多人一样被物质的雾霾迷住了双眼,此刻忽地被拨开,重见了天日,竟被太阳闪耀的光芒刺痛灼伤,便又急急地闭上。看见人们的LV包、瑞士表等奢侈品,仍会投去羡慕的目光,甚至连人生的目标也是为了这些而奋斗。你听——“简单,简单,简单啊!”“在这波浪滔天的文明生活的海洋中,一个人的生活得经历这样的风暴和流沙和一千零一种事变,除非他纵身一跃,直下海底,就直达目的港了。”这说得多形象啊,我们每个人都微小得如同这海中一滴,却要战胜如此大的风浪才能得以存活。但人们仍然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这样的深海波澜中,包括我。此时我像被说穿了一般难堪,但是尽管如此,我又能如何办,难道从此不乘车搭地铁,难道不要邮局,难道不要新闻?哦!这一切,我也只能对梭罗不住地赞佩,并且为自己感到不安,然后稍稍地更注重些事实,仅此而已。

说完了物质,该到精神上了。“要坐着,并能驰骋在精神世界的领域内,这种益处我得自书本。一杯酒就陶醉,当我喝下了秘传教义的芳洌琼浆时,我也经历过这样的愉快。”刚开始听到,就觉得一颤,随着思维的发酵,便开始反思:我读名著时快乐过吗?很快,我便搜索了脑海中的书目,好像都是囫囵吞枣地读的,有好多读完了只在脑子里有些浅浅的印象。继续听梭罗说下去:“最崇高的文字还通常是隐藏在瞬息万变的口语背后或超越在它之上的,仿佛繁星点点的苍穹藏在浮云后面一般。”他说文字是繁星点点的苍穹,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却是对我这么多年来读书生活的批评和讽刺。我觉得自己一点一滴地被暴露出来。越听梭罗赞美文字,心中就越是不安。“它们之被群众阅读,有如群众之阅览群星,至多是从星象学而不是从天文学的角度阅览的。”“阅读是一种崇高的智力的锻炼。”再后来,又有一说,“如果别人是传递此种食物的机器,他们就是过屠门而大嚼的阅读机器。”“智力的官能完全像蜕皮一样蜕掉。”这难道不是在讲我吗?我捂住耳朵,捂住脸,不愿也不敢继续听下去,只是在心里默默地想要学圣贤读书。

突然间,传来一阵大自然的声响,我听出了柔枝折断的“咔嚓”声,听出了火车行进的轰鸣声,听出了市场上喧闹的交易声,听到了动物们嬉戏的声音,听到了叶子松枝的响声,最后是一声来自内心的呼唤:“大雪中既没有路通到前庭的门,没有门,没有前庭,更没有路通往文明世界。”然后声音似乎戛然而止,刚才的警句好像绝响一般。生活尽管如此丰富多彩,但梭罗仍然更加欣赏自己那简单的生活。

最后,一切声音都消失了。脑海,只剩下了幕上一个孤独的人劳作着,休息着。周围是死一般的寂静,然后幕渐渐拉上……

多一点精神上的需求,少一些物质上的享受。我愿意以此句作为结语。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2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孤独。也许只是深夜里一个人的孤独,也可能是在看朋友们欢声笑语时,突然感受到的孤独。忽然你就感觉,诶,他们聊得好开心,为什么没有人跟我说话,我是不是被抛弃了啊。

在曹文轩的《孤独之旅》中,杜小康父子俩为了维持生计而不得不去放鸭子。他写: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孤独会让人坠入深渊,不过它也有美的地方。

梭罗的《瓦尔登湖》详细记录了梭罗内心的各种情感。其中当然有孤独,梭罗用它来挑战自己。他是孤独的,但是,他并不寂寞。正是这种感受,给了他无限的力量。他独居瓦尔登湖旁,领略了四季无限的风光。这正是忍受不了孤独的人无法看到的。

孤独真的无可避免。

我有几个好朋友,也有和睦的家庭。虽然有的时候,我们之间会发生一些小小的争端,但都能很快地和好。

但除此之外,没有什么了。除了我的好朋友,哦,我们叫她一只吧。除了一只和几个跟我玩得还算好的朋友以外,班里的其他人和我只是表面上的“好朋友”。以前合起伙来骂过我,也在暗地里整过我。为什么?因为我跟他们格格不入。

不是同类。

我是一个女生。照理大部分女生都是娇滴滴的,温柔似水。而我不是。我很直率,很野。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帮爷爷奶奶干农活,所以我的力气很大。甚至有时候,男生搬不动的东西,我能搬起,而且轻松自如。他们都把我看成一个怪人,把我孤立了。

只不过孤立是悄悄的,而且还有。

冬天做值日,一些怕冷的小女生会来问我能不能帮她们清洗抹布。毕竟这水格外的冷。而学校的水池没有热水供应。我不怕冷。在南方5度左右的寒冷天气里,我一件卫衣也不会觉得特别的冷。于是她们都来找我帮忙。我也会同意。同学之间,互帮互助。虽然,她们还是一如既往地孤立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忍受着巨大的孤独。在那段时间,学校里没有人跟我讲话,包括一只。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回到家,我就把自己关在自己的房间,或者把自己跟钢琴关在一起。仅仅只有家人之间的交流也会使我感到孤独。

后来一只终于跟我说话了。不过我没有问一只为什么突然有段时间就不跟我说话。我只是默默地听着她的言语,她的喜怒哀乐。

我明白,孤独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心理承受能力稍稍有些差的人可能会抑郁。而心理承受能力稍好一些的人承受了下来。他们挺了下来。强者都经历过挫折与困境。他们经历了不解、质疑、为难、痛苦、绝望,还有,孤独。我想努力成为强者,帮助弱者,帮助世界。

情绪不高的时候,我会听音乐,这是一个很好的缓解压力的方法。即使是最温柔的音乐也有强大的力量。让音乐净化你的灵魂,抛开所有的忧愁。

当你向世界投以温柔,世界也会善待你。可能世界的善意会在一分钟后出现,也可能是几年后。但总归会有的。我相信善有善报。

冯唐说,世间草木皆美。是的,世界有黑暗的一面,也有美丽到极致的一面。孤独就在黑暗和光明的中间。往左偏一些就是黑暗,往右偏一些就是光明。接受孤独,接受自己。世界很美好,我爱你们。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3

……此处隐藏17374个字……然主义者。梭罗一生都是废奴主义者,对公民不服从的见解,代表作《公民不服从》影响了托尔斯泰、圣雄甘地和马丁·路德·金。很多著作阐述了研究环境史和生态学的发现和方法,对自然书写的影响甚远,也奠定了现代环境保护主义。

一生未婚,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感觉与我们户外人有很多相似之处。

尽管梭罗学识和能力甩了我几条街,但仍觉得本书并不难理解,因为作者追求的人生也是我非常向往的人生——一种至简至真、回归山林返璞归真的生活。因此作者所言所行也就很能体会。

作者幽居在森林中,希望生活得从容淡定,找到真实的自己,而不是像很多人等到弥留之际才发现自己从未真正生活过。现在人们的生活太放荡不羁了,我们的生命消磨在琐碎之中。他要求生活简单简单再简单,很多人不是被生活承载,而是承载着生活。

人类之所以想要一个家,想要一个温暖的地方,首先是为了获得身体的温暖,然后才是情感的温暖,他一生未婚,却写出了如此温暖的语句。

不管你的生活多么的卑微,你还得面对它,继续生活,而不要逃避,更不要诅咒他。生活未必像你想的那么坏。哪怕再贫穷,你都要热爱生活。无论在贫民窟或是富人区,阳光在窗户上的反射都同样闪亮,积雪同样在早春融化。我觉得内心宁静的人,无论生活在哪里都像在皇宫一样,心境开朗,生活知足。

我爱独处,我从来没有发现比独处更好的伙伴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外出,到人们中间去时,比呆在自己的屋子里更为孤独。

如果一个人跟不上他的同伴,也许是因为他听到不同的鼓声。让他踏着他所听到的音乐拍子走,不管节奏如何,或是有多远。他能不能像一棵苹果树或—棵橡树那样快成熟,其实都无关紧要。他应该把他的春天转变成夏天吗?如果我们应该做的事条件尚不成熟,能用什么现实条件代替呢?

灵魂所需要的东西都是用不着钱来买的!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19

《瓦尔登湖》的作者是亨利·大卫·梭罗,这本书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她让我们在这个纷繁杂扰的社会更好地生活。梭罗本来想做个有所作为的人,然而在瓦尔登湖生活两年后,他看破了这个世界很多东西,他感到人世的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条后路。如果要求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这是苛刻的,但要求一个人对“所求”多一些节制,这是非常理性的…….

书中有描写景物的句子更是让人心旷神怡——湖泊是风景的最美丽和最富有表现力的特色。它是大地的眼睛,注视者朝这个眼睛观看,就可衡量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度。在岸边的那些河生树木,就是眼睛边缘的细长睫毛,而四周长满树木的群山和悬崖,就是悬挂在上方的眉毛。这些句子是如此的新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两年多过后,梭罗还是回到了自己本应该有的生活中去了,他说:他离开树林,就像他前往树林一样理由充足。因为他还要过几种别的生活,因而没有更多的时间过那种生活。我们也要像梭罗一样深入地生活,把生活的一切精髓都汲取出来,顽强地生活,铲除一切非生活的东西。让我们去自由追求一种能够使你没有咖啡等这一类东西也行的生活方式,我们让娱乐成为我们的工作,享受土地的乐趣,享受书本的乐趣。我们不要纠结于每天的成功,正如梭罗所说“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日常生活的真正收获,就像黎明或者傍晚的色调一样难以捉摸,不可描述。它是一粒被抓住的小小的星辰,是我所紧握着的彩虹的一个部分”,相信聚少成多,终有一天我们会获得成功。

读完《瓦尔登湖》,确实让现在社会那浮躁的心安静了下来,因为她的句子是那么的美妙,思想是那么的强大。我们不要在烦嚣的城市中失去了自己善良的本性,我们应该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构建一个瓦尔登湖,让自己的心灵在这湖里像鱼儿一样自由地游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自己能保持一份恬静的心境。我们要拥有更好的想法,让我们的前景明亮起来,我们不要总是生活在当前,我们要利用每一个落在我们身上的机遇,让我们抵达成功的彼岸。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20

让心灵回归自然都说心不静就无法读懂《瓦尔登湖》,无法走进梭罗的灵魂,无法感受灵魂与自然相融的境界。一天的喧嚣渐渐褪去了,夜幕沉沉,灯光昏黄,梭罗的文字总是有一种沉静的力量,仿佛你已来到了瓦尔登湖畔,沐浴着清风与花香。

《瓦尔登湖》写于美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的时期,伴随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的脚步,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蓬勃发展的工商业使拜金主义思想和享乐主义思想在社会大众中滋生蔓延。无止境的物欲使人们贪婪地向自然索取,自然生态收到了前所未有的创伤。当人们都享受着丰富的物质生活带来的快乐时,梭罗却在瓦尔登湖畔建起了木屋,远离尘嚣。

现在似乎有些许懂梭罗的心了。21世纪的中国与19世纪初的美国不无相似之处。同样是发展的转型期,同样是以自然生态为代价的大规模工业化,同样是社会大众思想的急剧变化。也许此时更甚,因为前所未有的信息化时代悄然来临,蔓延到社会生活与大众思想的每个角落。人们的精神活动越发局限,只关心物质生活和感官享受,用梭罗的话来说,我们这样的生活不能称为“真正的生活”。信息时代里,通讯软件代替了相见,充斥网络的娱乐信息覆盖了对社会里善恶的颂扬与鞭笞,浮华光鲜的事物总比朴实平凡的事物获得更多关注。至始至终,人们都缺少了对现世与自身的反思,然而这一切在时代的大幕下都显得理所当然了。

当然,这个时代里还存在着有自觉的人,她以自己的视角将这个社会一部分难以揭开的黑暗暴露在公众面前,让更多的人开始反思现世。然而这样一部讲述环境问题的《穹顶之下》却遭到无数非议,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它触犯到了某些群体的利益,但是最让人寒心的是真正看完这个调查片去反思自己的人寥寥无几,大多数人只是在网络上围观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摆出事不关己的看客姿态。

人心浮躁,这已是个不争的事实,只是不禁质问,这一定就是时代的必然吗?这其中牵扯到的因素太多,也许我们该关注的是是否有改变人心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从每个个体来说,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思想,思想心性的不同往往会决定人生的走向,体现不同的人生价值。就像读圣贤书的人与读网络小说的人一起聊文学一样。梁启超在《学校总论》中说:“世界之运,由乱而进于平,胜败之原,由力而超于智,故言自强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因此,从更大的层面来说,国民思想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前途。正如人尽皆知犹太人爱读书,善于思考,所以我们不难看见许多科学家、商富巨贾都是来自犹太民族。

人心原本就应当是属于自然的,因为一切生命都源于自然。自然原本的平和、安静、纯洁都该是人心所有。今天,应该尝试让心灵回归自然的可能,也许只是放下手机手捧一本书,只是关掉网络一段安静的思考,只是抛开物质你还有更高的追求这样简单而已。多久没有感受过溪流潺潺,鸟啼婉转,世界原本就比你所想象的更加美好。当心灵回归自然后,能愈发感受到安静思考的魅力,能潜心致学;当心灵回归自然后,能深切体会到人情的温暖,能懂得珍惜眼前人;当心灵回归自然后,能处变不惊坦荡闯人生,能走得更远。夜深了,合上书,睡吧,不必想太多。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2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