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5-08-23 08:47:28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读完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常自我反思,提醒自己要把这些宝贵的经验转化成自己的工作方法,应用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增加文化底蕴和教育智慧,才能学会创新,才能获得自我提高,从而去争取做一位具有强烈责任感、崇高教育理想、以及先进教育理念的人,继而去自我反思,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让学生把你所教的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努力去唤醒那些无动于衷的,态度冷淡的学生的意识。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而接近他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思考,促进他们主动思考,思考得越多就越热爱。对于现在的小学生,体育课是他们放松心情的课堂,相比较来说较多学生喜欢体育课,只有极少数学生因为一些外部因素和自身懒惰问题抗拒体育运动。因此,我们教室应该通过一些小技巧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把学生当成朋友,让学生更加喜爱我们的课堂。

细细品读这本《给教师的建议》,这是一个站在教师的各个角度获取经验的学者给我们的谆谆教诲,一百多条建议层层递进,让我阅读之后犹如醍醐灌,对于教育学生的理解更上一层台阶。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不管她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

当学习困难的学生跟能力较强的学生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对它们加以特别的关心和耐心。对于体育学科,那些肢体不够协调或者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就要对他们进行特别的教育,及加倍的关心和耐心,以呵护它们幼小的心灵。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现任班级中一名学生马剑豪,上课不参与学习,回家不做作业,热衷电脑,思维能力较好,自称很懒,不想学习。我与他经过一段时间的细致入微的观察、耐心地一对一地陪做作业,沟通对一些事件的想法等,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效果。能主动要求老师放学后留下来教他学习,改变以往对待学习的冷漠的态度。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要关注每一个个体,赏识每个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

因为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我们应该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真正的爱是不必声张的,我们只要给他们多一份关爱,给他们多一些阳光,多一个笑脸。平时及时发现,准确把握每个后进生的优点,使他的优点得以升华、特长得到发展,使他们感到“我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优势”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我们还要善于给他创设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间,正确地加以引导,让他获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变后进面貌的可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我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今天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第17条,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必须教会学生:要思考,不要死记!我们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明确说过:学而不思则罔。的确,要思考,不要死记!多年的教学使我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平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疑惑的问题。

作为教师就应该适时地引导学生如何面对问题,如何思考,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培养学生思考能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从而达到发展思维学会思考的目的。

托尔斯泰曾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是的,只有当学生经过自己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他才会面对问题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见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参与课堂,才是真正的学习。

在教学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孩子们要记住学过的教材这么困难呢?在不断的观察与思考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没有充分思考过的知识进行死记,只能获得表面的知识,而表面的知识是很难在记忆中保持的。不懂的东西像雪球一样,一节课接着一节课,越滚越大。是啊!如果我们没有让学生自主的探索,真正的理解知识,学生就会很快的把我们教过的知识“还给我们”。 因此,让学生经历思考,教会学生一些思考的方法,能促使学生会学、会思、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有人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以后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我也会重视把思考方法渗透在自己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会思考,逐渐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5

我们平时常常提出要提高学生的脑力劳动,要让学生能够通过思考来获取知识,这种观点是非常正确的,我想起了自己的经历。比方说学习自行车或者游泳,尽管别人把所有的原理都教给了我,但是当时我还是一点进步都没有,但是一个偶尔的灵感和体会,就使我一下子学会了这些技能。也许会说我是无师自通,但是我知道这都是通过自己的动脑和亲自实践才学会的。我们的教学也常常会发生这些事情,明明给学生详细的解说、细致的分析,可是该让学生展示的时候 ……此处隐藏3032个字……我深受启发!

首先,必须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育人之道,爱心为先。爱是包容!我们面对的几十个长相不同,性格不同,家庭不同的孩子,这些孩子有成绩好的学生,有成绩不好的学生;有懂事乖巧的学生,也有调皮捣蛋的学生,他们也许这一刻让你开怀大笑,下一刻就使你怒发冲冠,但他们都是孩子,是他们的天性。

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给孩子,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观察他们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其次,平等地对待每个孩子,尊重人格。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人,都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不要期待每个孩子成为你眼中的乖孩子,也许他们的闪光点只是你还没用发现。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保持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孩子感受到你是一颗大树,把绿荫播撒在每个人的心中。

第三,要有丰富的学识和幽默的态度。让学生喜欢你,丰富的学识是必要的条件,人都是有好奇心的,现代的学生不会仅仅满足有限的知识。

读书!是人类精神的粮食,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时时勤读之,方能在教育上收到更大的启发!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2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在阅读过程中,我从苏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笔调中读到了很多的东西,书中的一百条建议,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你娓娓道来。

阅读的重要性,多次被作者在不同的教育主题中强调。从注意力的培养,到对后进生的工作、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抽象思维的发展等等。而恰恰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许多学生却依旧不够重视,或者是有形无实的开展,或者是有心无术的引导,这的确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也是作者在书中提到的核心概念。而“到大自然中去”也被作者称为“思维的活的源泉”,这对我们当代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面对当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面对新时代的学生,要做一位好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需要我们有更好的心理素质来适应这个多彩纷繁的世界。书中作者的建议、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我们来说,如同一条条欢快清澈的小溪,汇集在一起就是浩瀚博大的海洋,常读常新。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3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但是,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书,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认为:读书不能只读与本学科有关的书,甚至不能只读与教学教育有关的书,教育者就应把视野放得异常开阔,有必要把哲学、美学、宗教、心理学、文学、最新科技理论著作纳入自我的必读书目中。

在学校工作的这段时间,使我发现了在我看来是一项重要的秘密――也能够说是一条特殊的教育学规律: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持续在记忆里,到达终生牢记的程度。不妨设想一下,我们盖一座漂亮的楼房,但是把墙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浆不断地剥离,砖头也在脱落;人们每一天都忙于消除工程中的毛病,但是始终处在楼房倒塌的威胁之下。许多四至九年级的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正是处在这样的状况下之中:他们在盖楼房,但是墙基在裂缝。许多落后的学生并不是弱智,而是基础没有打好。只要认真的辅导,他们是完全能够赶上去的。我们必须要做到: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持续在记忆里,到达牢记终生的程度。

学生是人,不是工厂里的产品。教者尊重学生不妨从尊重他们的现状做起,为每一位学生确定适合他自我的“临近发展区”,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信地发挥出他的力量和潜力,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唯如此,方能不误人子弟,方不致成为教育的罪人。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4

《给幼儿教师的建议》是一本亲切、可读、实用且有益的书。这本书所收文章的作者以幼儿园一线教师为主,书中建议是他们对日常工作的经验提升,内容全面,涉及幼儿专业成长的各个方面。这事一本关于如何做好幼儿教师的工作手册,这本书得到了我的共鸣,我也在书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在潘莹老师《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让我又回到了过去的一段记忆中。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当孩子说老师等我长大以后送一幢房子给你,送一辆汽车给你。看到日阿门说话时认真严肃的表情,老师心里是暖暖的,那时一种欣慰的喜悦。这也让我想到了大班毕业时的情景。六月送走梧桐宝宝时,孩子们抱着亲爱的老师依依不舍,泪流满面。孩子们哭着走进幼儿园,哭着毕业,但是两种哭却是截然不同的含义。前者是一种陌生与无助,后者是感激与不舍。这所有一切的改变是三年来老师温暖的怀抱,无私的爱换来的幸福。

书中还提到幼儿教师的仪表要美,每位教师应该都应把仪表美作为极其重要的事情来对待。一次,我烫了一个新发型,走进教室,孩子们很新鲜的围着我转了半天,都说老师好漂亮呀,比妈妈还要漂亮,这是至高无上的赞美了。孩子们雀跃围着我,讨论着新发型,小手摸一摸卷发的感觉,说一说新发型像什么。我们开心了一整天,忽然觉得和孩子们单纯的小幸福是最令人珍惜的。我们要带给孩子美,和孩子一起寻找美,发现美。

爱,不在花费的时间有多长,而在于相处的品质有多高。让我们教师发挥自己的教育特长,陪伴着孩子们快乐成长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

最近我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对这位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佩服至极,崇拜至极。他的每条建议都是那样富有哲理,用心去思考他的每一条建议,很好的借鉴,并运用于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之中,都是非常必要,很有价值的,下面就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第46条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中提到的教师日记,这个方面谈谈我个人的感受和体会。

我认为苏老提到教师写日记也就是今天我们所倡导写教学反思。

几年的教学工作经验让我懂得了教师应当通过教学反思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正如叶澜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从中我们可以完全看出当前倡导的教师要写教学反思之如此重要,如此必要。很长一段时间,我就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许多教师外出听课、看课的机会很多,可是几年之后,多年之后,你再去听他的课堂教学,为什么还是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这里我认为关键就在于教师缺乏这种学习的品质,缺乏课后反思的品质。目前存在的状况就是有的教师的“教学反思”是学期末统一的后补的,更为可笑的是,有的教学反思居然是课前预设的。这样哪还会有它的必要性,实用价值呢?所以,读了苏霍姆林斯基建议和叶澜教授所说的那句话我们更应该重视写教学反思、并且坚持写,以此促进我们的成长,以此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