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导游词

时间:2025-09-21 19:22:33
张家口导游词

张家口导游词

作为一名优秀的导游,通常需要用到导游词来辅助讲解,导游词是导游员在游览时为口头表达而写的讲解词。我们应该怎么写导游词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张家口导游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张家口导游词1

在距张家口市区1.5公里的西部群山之中,屹立着一座巍峨挺拔、风光秀丽的奇山,这就是闻名张家口的赐儿山。

远望赐儿山,峭壁如削,万木峥嵘,在其山腰深处,有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云泉寺。该寺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至今已有600余年。所以叫云泉寺,是取“白云深处有清泉”之意。它是佛、道建在一处的寺庙。上部为道,下部为佛。寺内有子孙娘娘殿,旧时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庙会,来此登山焚香祈求“赐儿”的人络绎不绝。“赐儿山”之名即由此而来。赐儿山又称云泉山,“山以有寺而得名”。

沿石砌台阶,拾级而上便可达云泉寺。蜿蜒山路有三道平台,第一道平台有六角亭一座,建有大雄宝殿;第二道平台为望亭;第三道平台是云泉寺山门,山门亦称天王殿。山门之外原有教稼亭,壁上有民间巧匠画的五谷之神后稷,教人不忘耕稼。稍上是教化堂,壁上画有伏羲、轩辕,意在告诫后人勤于劳作,时时不忘自己为炎黄子孙。山门前有石狮镇守,旗杆矗立。山门内侧是龙王殿、真武殿、藏经殿、释迦殿、观音殿、药王殿、娘娘殿等,红墙绿瓦,淳朴精巧。寺内供奉释迦、观音、龙王、药王、水母及子孙娘娘诸神像,均为彩塑描金,造型生动,栩栩如生。

寺院中间,有古柳二株盘抱而生,高十二三米,粗三四围,相传为明代所载。奇怪的是向东横卧的一株主干中空,腹内长出一株松树,柳树袅娜,松枝仓劲,形伴影随,相映成趣。现柳树仍枝繁叶茂,属重点古柳名木之一。

寺院西崖下,由北向南并列三个古洞。三洞相隔咫尺,而景迥异。北边是水洞,洞口刻有“劈开双玉峡,云山一碧泉”的对联,洞中水深二米,泉水清澈,甘甜可口,数九隆冬也不结冰。中间是风洞,一年四季冷风嗖嗖,从不间断,有物置于洞口,即被疾风吸入。南边是冰洞,洞口刻有“灵液供丹灶,清心照玉壶”的楹联,洞内四季结冰,晶莹剔透,酷暑盛夏也不融化。在此洞的南侧,还有一个深洞,洞底泉水上涌,洞顶岩水下滴,声音悦耳,如珠落玉盘,故此洞俗称滴珠鸣玉洞。

沿羊肠山路迤逦而上,还有“万松亭”、“烽火台”等遗址,山巅有“矗霄亭”,屹然临于绝顶。登山鸟瞰,张家口市区尽收眼底,清水河蜿蜒如带,楼房鳞次栉比,风景如画,美不胜收.

张家口导游词2

堡子里是张家口堡的俗称。张家口堡是张家口市区最早的城堡,是张家口市区的“原点”与“根”。据史籍记

载,张家口堡始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指挥张文主持营建张家口堡。堡方四里有奇。城高三丈二尺。东南两面开有城门,东门日‘永镇’,南门日‘承恩’。”因该堡以北有东、西太平山对峙如巨口,故名“张家口”。张家口堡是长城防线宣府镇的要塞,在阻止蒙古军队的进犯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战争中从未失守过,故以“武城”之誉而雄冠北疆。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明廷与蒙古俺答部之间化干戈为玉帛,实现了“茶马互市”。张家口堡的功能也相应发生变化,由单纯的军事城堡演变为兼有贸易功能的边境城市。清朝末年,随着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张家口堡的经贸有了迅速发展,1909年京张铁路开通后,张家口成为通往西北的货流枢纽,张家口堡东关形成了武城商业街。这条商业街至今依然是张家口市最繁华的地方。辛亥革命后,张家口成为对外开放的商埠。

1918年张家口商业贸易出现鼎盛。据《张库通商》记载,张家口对蒙古贸易的商号增加至1600多家,年贸易额达到1.5亿两白银。张家口被称为“华北第二商埠”。张家口堡成为中外商贾聚集之地。民国十二年(1923年),张家口的票号、钱庄已多达42家。张家口堡的商号、票号、钱庄的投资人与经营者大多是晋商。著名的祁县乔家大院乔氏家族,在堡子里二道巷开办了宏茂票号。祁县的渠家也在张家口开设了茶店以及三晋源、百川通票号。太谷的曹家来张家口桥西经商,开设了锦泉涌、锦泰亨、锦泉兴票号、钱庄。张家口堡成为晋商招财进宝的聚集地。

堡子里(5) 张家口堡也是外国商人的聚集地。张库大道的兴盛,吸引了为数众多的国外资本。据记载,民国初年,在张家口的外国商行有英国的德隆、仁记、商业、平和商行,德国的礼和、地亚士商行,美国的茂盛、德泰商行,日本的三并、三菱商行以及法、俄、荷兰的立兴、恒丰商行,总数达44家。这在当时是除天津口岸、上海洋场之外又一个外商聚集之地。

张家口堡也是直隶和本地商贾的聚集地。清代,随着对蒙俄贸易的全面开放,直隶和本地的许多商人聚集张家口的堡子里和来远堡,从事对蒙俄的贸易活动。这里有联手经营的束鹿、深州、饶阳、辛集的直隶商帮,有北京的“京帮”商人,也有蔚县、阳原、怀安、涿鹿的本地商帮。这些商人汇聚张家口堡及其附近地区,为发展经贸作出了贡献。

中外商贾聚集张家口堡,给这里带来了繁荣。他们投入大量资金,在堡子里建筑了数以百计的深宅大院。这些四合院规模宏大,至今保存完好。其中的木雕、砖雕、石雕精美,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是塞外山城民风民俗的生动体现,也是堡子里这个中外

商贾聚集地昔日繁华景色的生动写照。目前,堡子里的四合院已成为张家口旅游的一个亮点。

中外商贾聚集张家口堡,也给这里的文化建设带来生机。据史籍记载,堡子里建有千佛寺、关帝庙、奶奶庙、真武庙、城隍庙等50多座寺庙。北城墙上的玉皇阁、堡城中心的文昌阁至今保存完好,文人学士登高眺望、挥毫赋诗的好去处。物换星移,沧桑变幻,但堡子里依然基本保持了明清时代的建筑风貌。当您游览张家口堡之后,您会发现这里的古建筑原汁原味,这些主要由晋商和外商建筑的民居,与山西平遥、太谷、祁县的古民居一样使人惊奇,使人赞叹,而又有它独特的风格,独特的韵味!

张家口导游词3

在张家口市区西部群山之中,有一座山峰叫赐儿山,山峰秀丽,风景如画。在山腰深处有古云泉寺,它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至今已有600余年。所以叫云泉寺,是取"白云深处有清泉"之意。它是佛、道建在一处的寺庙。上部为道,下部为佛。寺内有子孙娘娘殿,旧时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庙会,来此登山焚香祈求"赐儿"的人络绎不绝。故称此山为"赐儿山" 。

远望赐儿山,峭壁如削,万木峥嵘,亭台楼阁,参差错落。若登山而上沿路铺设台阶路面,陡削路段则安装扶手栏杆,拾级而上即可达云泉寺。蜿蜒山路有三道平台,第一道平台有六角亭一座,有大雄宝殿和南大殿;第二道为望亭;第三道是云泉寺山门,山门也称天王殿。山门之外原有教稼亭,壁上有民间巧匠画的五谷之神后稷,教人不忘耕稼。稍上是教化堂,壁上画有伏义轩辕,意在告诫后人勤于劳作,时时不忘自己为炎黄子孙。山门前有石狮镇守,旗杆矗立。山门 ……此处隐藏10587个字……家讲解到这儿,谢谢各位的支持!」

张家口导游词13

中都草原位于张家口西北70公里的张北县境内。总面积200多平方公里,由中都和安固里两大草原构成。均匀海拔1400米,夏日均匀气温17.4℃,相宜消夏避暑。

中都是元代与多半(北京)、上都(开平)齐名的三都之一。1307年,元武宗在张北草原上成立中都。局限弘大、锦绣壮观.成为皇室来回元多半(北京),上都(开平)的巡都。中都原始草原也成为皇家打猎、避暑胜地。

中都草原是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构成部门和英华,也是至此生涯最完备的原始草原野阔草平,渺茫浩大,纯美、壮阔、风凉。七月的中都草原,水草丰美,百鸟齐鸣,繁花各处、清新宜人,同时又是避暑、参观、度假、的好去外。

眼中的中都草原却与高原上的草原有很多差异之处,来到草原,举目眺望,无边无涯,即刻觉醒什么是广漠。同为草原,草纷歧样,高原上的草,贴地而生,草深仅及脚踝。而这里的草,形状极像芦苇,草深齐腰。听说尚有一人多高的草。只有看到面前的这些草,我才领略了为什么昔人会在那首四处赞颂的《敕勒歌》里吟诵道“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草原是牧民的老家,牛羊的天下,因为牧草丰茂,牛群羊群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升沉,在牧草低伏下时,才使那黄的牛,白的羊,忽隐忽现。

已往,我一向觉得敖包是牧民栖身的蒙古包。这次到了中都草原才知道大错特错,可见其眼光如豆,不求甚解。在中都草原就有效石块堆砌而成的敖包,看了先容方知,敖包是蒙古语,意即"堆子",就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原本是在广漠的草原上人们用石头堆成的阶梯和地步的符号,其后慢慢演酿成祭山神、路神和祷告丰收、家人幸福安全的场合。对付不是糊口在蒙区的人,绝大大都都是从那首传唱已六十年的《敖包相会》的影戏插曲得知“敖包”一词的,我即是个中之一。

张家口导游词14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水母宫是张家口皮都形成和兴旺的见证。张家口历来为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贸易互市的重要场所。特别是清雍正年间以后,张家口成为张库大道的贸易集散地。张库大道是指张家口通往蒙古高原库伦城(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的贸易运销路线,是继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另一重要商道。

张库大道的繁荣,使张家口成为我国最大的毛皮集散地,被称为“皮都”。大量的毛皮在张家口加工鞣制,必须有充足的优质水,于是人们发现了卧云山下的这股泉水。经这泉水浸泡、洗鞣的毛皮,皮板柔软,毛色铮亮,毛皮商因此财源茂盛,于是纷纷集资,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跨泉修建了这座水母宫。

清代统治者扩大张库大道贸易,使张家口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毛皮集散地。所谓张库大道,即张家口通往蒙古高原库伦城(今乌兰巴托)的贸易通道。相传水母娘娘路经卧云山,干渴思饮,四顾无水,便指地为泉,山岩遂为之裂隙,清泉自石上汩汩而出,有了卧云山这一优质泉水,毛皮商用来鞣制皮革的水源便有了保障,且所制毛皮质高一等,为商人们带来了滚滚财源,为感谢水母娘娘庇佑,皮革商们在乾隆年间便集资修起了这座水母宫。

水母宫背后的卧云山,山势巍峨,树木茏葱,山头白云缭绕,一派肃静幽静。山下有一泉水出石洞而奔涌,水流清澈甘美,终年不涸,被称之为“大水泉”。水母宫就建在“大水泉”之上。相传水母娘娘路经卧云山,干渴思饮,四顾无水,便指地为泉,山岩遂裂隙,泉水泊泊而出,至今不断。其水质为含锶与偏硅酸的优质矿泉水,长期饮用,对身体有极大补益。还因为水质较硬,含硫、铝等矿物质,有宜于浸泡、洗鞣毛皮,效果极佳。

水母宫依山就势,碧瓦朱门连结牌坊,绕院而行。宫下幽深的隧洞,泉水淙淙,缓缓流入十多个洗皮,飞檐翘角,雕梁画栋。

张家口导游词15

大境门建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与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并称为万里长城“四大名关”(20xx年新编初中历史教科书)。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起兵反清,康熙征召塞外八旗兵于张家口,大批骁勇的八旗兵从大境门源源不断进入中原,赶赴南方。张家口大境门为平“三藩之乱”起了重要作用。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第三次北征噶尔丹,其主力部队就是从张家口大境门誓师出发的。

平定噶尔丹后不久,张家口晋籍文人张自成被长城内外祥和繁荣的景象所感动,于康熙五十二年(1709年)挥笔写下“内外一统”四个大字,镌刻在大境门外的石壁上,表达了长城内外广大民众对祖国统一的要求和对和平的热爱。在“内外一统”的摩崖石刻下有满、汉、蒙、藏、梵等六种语言文字。

自此,张家口二百多年来无战事,终于发展成为中国北方著名的陆路商埠,出现了著名的张库商道,这条商道的集散点就是大境门。张库商道南承京津,辐射湖广,北面一直延伸至俄国恰克图和毛斯科洼(今莫斯科),影响直达欧洲和西亚。在鸦片战争前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张库商道是中俄贸易的唯一通道,张家口成为中国最大的茶叶出口基地和皮毛集散地,被誉为“陆路商埠”、“皮都”。当时,在长城脚下,在大境门内外,店铺林立,牛马驼成群,各类货物堆积如山。甚至到19世纪末,张家口依然十分繁华,贸易额曾达到1.5亿两白银。

由于张库大道的繁荣,清廷把第一条国有实用铁路修到张家口,1909年由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通车。

1927年,最后一任察哈尔都统高维岳被大境门内外的高山大川所感动,写下了“大好河山”四个颜体大字,更为大境门增添了气势。

长城大境门区域不但是历史上的军事要塞和陆路商埠,而且在中国近、现代革命战争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李大钊、何孟雄等就在大境门内外展开革命活动,1925年在大境门外东湾子建立了农民运动协会,遗址保存完好。

1945年8月,我冀察主力部队一举解放了被日伪蒙疆政府统治了八年之久的张家口,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从日本侵略者手中夺取的第一座较大城市,八路军雄赳赳开入大境门,成为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性记录,大境门一时成为“第二延安”、“东方模范城市”、“文化城”的象征。

1948年12月我军在大境门外的西甸子、乌拉哈达等一带山谷中围歼国民党官兵54000余人,一举从国民党手中夺回张家口,取得平津战役西线张家口战役的辉煌胜利。解放军的威武之师就是从大境门进入市区的,可以说大境门是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之门,是中国革命的凯旋之门。

解放后,大境门受到保护。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境门在198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各级政府对保护工作更加重视,在20世纪90年代,全市人民和驻军捐资对大境门西边的城墙曾进行过一次修缮,使大境门免于坍塌。大境门周边房屋密集、设施陈旧,与大境门历史地位及声誉极不相称。20xx年张家口市政府、桥西区政府制定了大境门保护规划方案,筹措了680万元资金,用于将长城外大境门东、西两侧6000多平方米方圆内的56户居民全部迁出,已拆除房屋140多间,计划恢复大境门外东侧长城一百米,再现从明隆庆五年至民国,长达450年互市、边贸市场原貌。

《张家口导游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